又一位专家说,此书是值得推荐给大学生作为教材的。现在中国的大学生的中国文学史的知识水平,我作为也是在大学里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的老师,心知肚明,实在不敢恭维。因此,这位专家的评语,实际也算不上是一句恭维话。而且我认为,任何一本文学史类的书,不管它写得好不好,只要老师在上课时不是照本宣科,都是无妨于用作教材(或所谓“反面教材”)的。 我看顾彬 下面就谈谈我粗读此书的一些想法。首先,我认为此书是值得中国文学研究者一读的。作者《中文版序》的第一句话,就使我很感动:“四十年来,我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中国文学之中!但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在讨论我有关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几个论点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从《诗经》到鲁迅,中国文学传统无疑属于世界文学,是世界文学遗产坚实的组成部分。”我想说,顾彬先生不用太感到遗憾,因为你有关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几个论点,在中国研究者里面并非都是反对者。我就是非常赞成你的。而仅仅看这里作者用“从《诗经》到鲁迅”来概括“中国文学传统”,我认为就比某些洋人和国人的有类梦呓的“从《红楼梦》到张爱玲”的概括,要正确得多。 专家说的“此书更像是中国人写的”,当然也不无道理。书中确实有不少写法与一些中国人写的一样。但此一问题很值得分析研究。其中有作者受了当代中国一些学者的影响的一面,同时,可能还有更特殊的原因。 例如,此书《前言》中就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中国人的说法,甚至还有“中国以外的现当代文学”的提法。但我想,这可能是此书汉译者的“创译”吧?因为,“现当代”“近现代”这样妙不可言(有人说是愚不可及)的词,只是在当代中国一部分学者和学生中独用的,是大学里中文系一些人生造出来的,连历史系的人都不怎么用。它们的产生,也不过二十多年,还没有来得及收入汉语词典。我请教了我校精通德语的卫茂平兄,他说在德语里是肯定没有这样的词的。与我们中文最接近的日文,“近代”和“现代”就是同义词。再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著名的《复印报刊资料》,它是把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编成一册,又把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编成一册的。但在封面的英文翻译上,“近代”和“现代”就是一个单词。(这让老外怎么搞得明白?) 又有一些中国论者说,所谓“现代文学史”的“现代”,不只是一个时间方面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它的“现代性”。我想,那只是为了神化或玄化所谓的“现代文学”,那只是企图为那三十来年永远霸占“现代”一词而寻找“高深”的理论根据。然而这种“理论”其实经不起一问。请问,为什么把梁启超放在“近代文学”里,难道梁的思想、作品就没有“现代性”?请问,民国时期曾经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为什么“现代文学”里不讲,毛没有“现代性”?再请问,后来又有“当代文学”,那么,“当代文学”还有没有“现代性”呢? 我上面为了这样的名词花费了如许笔墨,似乎和评论此书不相干,其实并没有跑题。因为我想指出,此书题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就是抛弃了所谓的“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写法,书中的章节也用了“民国时期”“1949年后”这样的表述,而摒弃所谓“现代”“当代”的称谓。这些正是深得我心的。专家说“此书更像是中国人写的”,但就这一点来说,便是不同于中国人写的书。书中偶然也用了“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这样的中国人的说法,甚至还有“中国以外的现当代文学”的提法,可能是有其他原因吧。 作者在书中还谈了一些与中国目前某些“主流”学者很不相同的观点,体现了他的独立思考的精神。例如,书中第一页就对中国近年来某种“时髦起来的做法现在更演变成了普遍行为”表示不满。即不赞成压低鲁迅这样的公认的文学代表,同时抬高那些不太重要或干脆属于“通俗文学”的像金庸那样的人物。又如,书中指出冰心在中国享有盛誉但在国外罕有读者这种“不对称现象”,并分析了原因。书中还指出,民国时期名作家“在技能和声誉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不相称。人们对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态度,见仁见智,可是像茅盾、丁玲或老舍这样的叙事者都是真正的文体家,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然而,巴金却不一样,他经久不衰的声誉和他作为作家的实际语言能力毫不成比例(这方面简直无缘由可讲)。”这些话,在中国人写的书里不是很难看到的吗? 作者承认自己的写法,“就好像是借文学这个模型去写一部二十世纪思想史”。这种写法,应该说是有利也有弊的。而这种写法,现在在我们这里却显然是最不时髦的。但此书作者偏偏又是一位时髦的外国人。这也许也是有人说它“更像是中国人写的”的原因吧。但作者指出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史深度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学”的论述,无疑是深刻的。“具备一定的思想史深度”,也可以说正是此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德国汉学家顾彬,因严厉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廉价的二锅头,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等,引起不少中国当代作家、评论家“不太高兴”,成为近三年来的热门话题,顾彬也成为最有争议的汉学家。最近由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的10卷本“中国文学史”,顾彬撰写了“差不多有三卷半”。中国读者从这套顾彬主编的丛书,也许更能了解一位汉学家与批评家,了解“炮轰”、“二锅头”以及“五粮液”的由来。 ■指瑕 下面就举一些我读后不敢接受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