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降格以求 对此,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的观点有着相同的立场。他认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类似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那种没有过多纠缠于文学以外的社会、政治、文化,更加突出文学、文字和作家的文学史。当年,为了确立哪些作家是重要作家,夏志清下了大力气。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写作中,夏志清尽可能多地浏览了长短篇小说单行本,以及杂志上刊登的短篇小说和长篇连载,对那些重点作家,夏志清则尽可能审读其全部作品。自然,这种写法比写那种流水账式的文学史费力得多,可也正因为这种细读,让夏志清得以根据自己的眼光,从根本上颠覆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认识。正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给了当时尚处于边缘地位的张爱玲和钱钟书以文学史应有的地位,使他们成为如今公认的现代小说大家。 尽管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距今已有40多年,但人们阅读时,依然感受不到那种降格以求的感觉。陈思和说,“在我看来,文学史的功能不仅仅是陈述一个时期(文学发生时代)的文学事实,而且应该努力解释另一个时代(即当下的文学接受时代)对文学史的特殊认知。如果文学史不能与当下的感性形式相结合,一味地以抽象的历史和理性形式来压抑感性或扭曲感性,那只是一种教条的没有生命力的文学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