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警惕文学史写作“垃圾化”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日前,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新书发布会上,爆出“现存于世的中国文学史多达6000多部,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达1000多部”的事,经本报报道后激起强烈反响。同济大学教授张闳提出的“文学史写作正在‘垃圾化’”的现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昨天,张闳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再次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已为利益染指
    张闳说,时下,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存在大量东拼西凑的现象。正如我国著名的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所说的那样,“有些人写文学史,面前摊上6种文学史,自己则在写第7种。”朱先生一语道破现实,说的就是某些不具备研究能力的人,自己不看文学作品,写史只是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那凑出来的一本本“著作”,造成了很多“文学史”既没有文学也没有史,只是为了职称和课题而写,甚至成为学术权力的镜像投射。文学史的篇幅和字数安排,根据的是作家的地位而不是作品,比如研究鲁迅给多少字,研究茅盾又给多少字,给巴金多少字就要给冰心多少字,这些权衡都非常可笑。
    张闳说,多如牛毛的文学史写作,到了今时今日,已沦为被利益染指的学术领域之一。那么多人在写,却不是那么多人对文学史都有发自内在的冲动和新的理解,更多的是在评职称等利益的驱使下的产物。在张闳看来,现有的1000本多部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其中比较好的,有对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完整的文学史观的表达。他说,“那些缺乏第一手材料、丧失文学史观的‘文学史’,只能是资料的拼凑和作家排座次而已,完全没有生命力,是不能立足存世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