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的上海指挥家 2016年,适逢上海歌剧院成立60周年,伴随着上海歌剧院一路成长的“土生土长”的该院著名指挥家林友声也是60岁。在上海歌剧院成立60周年院庆会上,林友声是现场唯一一个连续参加了30周年、 40周年、 50周年和60周年院庆的指挥。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林友声,父母都是上海颇有知名度的音乐工作者,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林友声理所当然地从小就开始学钢琴。可是“文革”开始后不久,父母双双“下乡” ,刚过10岁的他不得不忍痛与心爱的钢琴分手。后来父亲先回到家中,林友声便在父亲和郑延益、司徒海诚等前辈音乐家的教授下,开始学习小提琴。 林友声初中毕业后,进入上海一个玩具厂的技校工作,因为小时候多少学过点“吹拉弹唱”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揽到了为“文艺小分队”编曲、配器的活儿。有一次,演出当天发生意外,乐队指挥临时有事缺场,林友声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充满自信地拿起谱架上的指挥棒说:“这部作品是我改的,只有我对作品最了解” 。回头看来,这也算林友声指挥生涯中的“处女秀” ,由此也埋下了对指挥这份职业的热爱。 林友声考进上海音乐学院指挥专业,成为黄晓同先生学生后,跟所有的同学一样,如饥似渴地跃入音乐知识的海洋,“恨不得把墨水都咽下去” ,林友声回忆,当时学校唱片室里只借给学生单声道的快转唱片,但每周一晚上会在大礼堂举办面向所有人的“立体声唱片欣赏会” ,其中好几个学期还一个月放一次国外的歌剧录像。“我对歌剧的最初接触,就是从每月一次的欣赏会开始的,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林友声说。 改革开放之初,上音请来了旧金山歌剧院的指挥和钢琴伴奏,给各专业师生全面开设歌剧排练课,林友声就在那个时候学习了排演一部歌剧的基本流程。为了多学习,林友声还在乐队里担任打击乐手,从乐手的视角体会歌剧指挥的工作。 “歌剧院给了我最好的岗位” 在上海音乐圈的人都知道,林友声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平时话不多,但对朋友真诚。黄晓同先生病重期间,林友声只要有空就在医院“伺候”恩师左右。他曾经对笔者说:“黄先生的人品、艺品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在医院期间,黄先生枕边还放着外语版的指挥专业书籍。 ” 林友声入读上海音乐学院时,黄晓同刚从牛棚回到讲台,还不到50岁的他,精力十分充沛。林友声说黄晓同的学生都有很扎实的基础,因他本人就是一位严谨、严格、严肃的老师,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做他的学生,总结起来应该是‘求学五年,终身受益’ ,他教的东西管用一辈子。 ”林友声说,“很多东西当时在课堂上没法实践,不理解先生为什么这么教,但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我才知道他教的不只是眼前的东西,更要日后体会。 ” 如今早已声名远扬的林友声依然秉承黄晓同早年所说的“指挥专业一定是要严谨的、务实的,一个音符都不能马虎” 。现任上海歌剧院首席打击乐演奏家的周建华一次谈到林友声,“他对乐队成员要求之严是出了名的,说九点排练,迟到一分钟也不行。早年如抄谱、装订分谱、配器、校对节目单、寄发购票通知单、联系剧场等杂事,他也事必躬亲、亲自上阵。院里每排一部戏,他总会同其他部门争得面红耳赤。这就是他对艺术的苛求。 ” 林友声对笔者说:“我是同上海歌剧院一起成长起来的。‘歌剧’这个艺术形式是西方的舶来品,尤其对于西方的经典歌剧剧目来说,我们上一代人也是边学边摸索传给我们的,我们再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它的制作流程和艺术呈现梳理得更为成熟。2020年,上海大歌剧院将建成,在走向2020年的过程中,上海歌剧院少不了与国外一流团队的合作,在音乐排练、语言、表演、舞美和剧目制作流程等细节方面,我相信我们会越来越规范化和国际化。 ” 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在笔者看来,林友声是一个“低调”做人,“奢华”做乐的艺术家。“低调”做人,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他做人从不争名夺利。他从没去过户口本上的“祖籍”广东中山,但当中山的青少年要组建乐团时,他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不计报酬每年定期带领上海的艺术家们前往辅导。由此,中山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如今已在当地小有名气。上海民航中专(现改为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管乐团是他一手打造的,十几年的时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乐团跃升为上海市级的学生管乐团;只要有空,上海的医院、社区以及全国许多专业或业余的乐团,他都会不计报酬地去帮助辅导。近年来他还涉及管乐团的建设和发展,在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里专门开设了一个管乐团,定期举办名为“喇叭与鼓”的音乐会,居然场场爆满,如今已经成为品牌。而“奢华”做乐,则因为歌剧本身就是音乐艺术中的“奢华”品,他翱翔在“奢华”中做音乐,虽低调,但似乎是在“潜伏” ,随时会爆发出熊熊烈火。 不同专业工种有着不同的黄金年龄段,对于指挥这个职业而言,黄金年龄通常都来得比较晚,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指挥对于音乐的体会层次和对乐队的训练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一般到了五六十岁才刚开始迎来职业的成熟期。林友声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爱乐者会为他加油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