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雷颐:左倾夹缝中的艾伦堡(6)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他说当这些罪恶初显苗头时他就有所感觉,但他的辩解是"这一切有时败坏了我的味口,但绝未败坏我的良心,难道我能预见到事态的发展吗?"(中,第260页)他承认自己也多次产生怀疑,但一再强调"当时我曾长久地设法说服自己:我不理解人民的感情,我是个知识分子,何况又脱离了俄罗斯的生活。后来我对欢呼声和做弥撒似的修饰语都习惯了,不再注意它们了。"(下,第466页)他还强调,他当时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虽然明知许多罪恶,但为了革命的总体利益而必须保持沉默。第四个自我辩解的理由是"是的,我知道许多罪行,但要制止它们我却无能为力。况且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就连那些势力大得多、对情况的了解也清楚得多的人也没能制止罪行。"(下,第470页)他很清楚,在千百万读者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可以到斯大林面前去对某一问题不同意见的作家,因此辩白说"其实我同我的读者们一样是\'齿轮\'和\'螺丝钉\'"(下,第462页)这些辩解确实都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无自相矛盾之处,更重要的是缺乏深深的自责和忏悔。至多他只承认"存在过两个爱伦堡,他们很少和平共处,往往是一个在侮辱甚至践踏另一个……"(下,第490页)在"斯大林时代"受到批判清理时,他必然要面对:"您居然能幸免于难,这是怎么回事?"的提问,这时他的回答却是:"我不知道。"并反复辩白说:"如果我是个信教的人,我大概会说,上帝的安排是难以解释的。""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人的命运不像一盘棋,而是像抽彩。"的确,他与这个时代已经融为一体,否定那时代、那段历史也就否定了他的一生,这是他坚决不愿承认的。所以他多次表示:"当时我简直不愿再活下去,但即使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也知道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中,第418页)明明承认命运像抽彩一样不能把握,却又坚信自己的选择正确,不亦悲夫!
    由于不能完全正视那一段历史,他对一些人与事的分析颇受影响。他对法国作家纪德的漫骂,颇能说明问题。纪德在没有到过苏联以前也曾对苏联充满憧憬,但他在1936年应邀访苏后立即敏锐地发现了当时的种种问题,与其他盲目歌颂斯大林和苏联的左翼作家不同,他回国后发表了《从苏联归来》一书,对苏联当时的问题作了坦率的揭露和批评。尽管纪德申明自己相信苏联终归要克服他所指出的重大错误,因为"真理无论如何痛苦,它伤人,只为的要医好他",(纪德:《从苏联归来》,郑超麟译,第16页)但他仍受到全世界左派的激烈围攻。几十年后爱伦堡写此回忆录时历史已经证明纪德的正确,爱伦堡此时对斯大林时代的揭露、批判也比当年的纪德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不仅不承认纪德的先见之明和道德勇气,反而依然对纪德作了最恶毒的漫骂。在"纪德--他不过是一只螟蛾"这整整一章的篇幅中,用"极度轻率"、自恋……来形容纪德,连纪德对妻子的深深爱恋都成为他嘲笑的内容,甚至咒骂纪德有"精神上的阴部露出症"!(中,第292页)要彻底承认别人正确自己错误确确不易。当过去的罪行和产生罪行的社会、政治及个人的原因没有得到彻底清理时,对"过去"没有彻底重新认识时,难免会有种种谬见,"过去"也就很可能重演。如何认识那一段历史,的确至关重要。
    "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是这部书第一章的标题。无论爱伦堡对那个时代的认识有多少矛盾之处,对过去翔实细致的记忆,便使这部书的份量格外沉重。
    而这,正是那些有意忘却并涂改过去,极力想像浮萍那样轻轻漂起,脱离大地以迎时潮的正人君子们所没有的。
    
    连载:艾伦堡著《人·岁月·生活》,海南出版社,2008年 [我要评论]
    

[书摘]:艾伦堡,我在巴黎收到苏维埃最高法院诉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