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雷颐:左倾夹缝中的艾伦堡(5)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这是一个恐怖的时代。他向一些熟人打听另一些朋友的下落时大多数人只是摆摆手,有些人索性匆匆走开。人们尽少与外界往来,朋友之间也互相提防,甚至断绝往来。一位最好的朋友对他说:"现在一个人只能同自己的妻子说知心话,而且在夜里用被子蒙着头说……"尽管十分小心,这位朋友不久也被处决。爱伦堡深知许多被"清洗"的熟人、朋友都是最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坚信斯大林是人民的救星,那些罪行都是被强加的。但同时,他对这个社会的正义性仍深信不疑。因此,他对许多事情感到难以理解,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内心极度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矛盾和痛苦,他两次给斯大林写信,要求重返西班牙,投入反法西斯战斗前线。这样,他内心的矛盾得到解脱,同时保全的自己的性命,也保全的自己的清白。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大清洗"被迫停止,全民同仇敌忾投入到反法西斯战斗中去。战斗虽然艰苦,但他的精神却十分兴奋,种种矛盾和痛苦一扫而光。他天真地以为胜利后一切都会立即改观,那些悲剧再不会发生。但没想到战争刚刚结束,又开始了与以前一样的"大清洗"。他写道:"我曾觉得,在苏联人民的胜利之后,30年代不可能重演,但一切都酷似先前:召集作家、电影导演、作曲家开会,揭发\'同谋者\'……"(下,第228页)战后这新一轮"大清洗"在1949年春险些波及到他,但总算有惊无险地躲过劫难。
    对那个时代,他这样写道:"在我的熟人中间,没有一个人相信明天,许多人都准备了一只装着两套内衣的小皮箱",随时准备一去不返。(中,第412页)生活的恐怖与荒诞往往超出人们的想像,而一些不为人注意的"日常生活"的细节,最能反映出时代、社会的本质,书中多次提到人们夜里对电梯、电铃声的恐惧,说明恐怖到了何种地步!"大清洗"中滥捕无辜的行动大都在深夜进行,人人自危,风声鹤唳,神经高度紧张。1938年在他住的楼房里,"每天夜里人们都倾听着电梯的声音",所有人这时都紧张万分,生怕是秘密警察来自己家中,后来他们要求晚上关闭电梯,免得家家紧张。(中,第412页)他自不例外:"在1938年3月间,我常惊恐不安地倾听电梯的声音:当时我想活下去,同别的许多人一样,我准备好了一个装着两套换洗衣服的小皮箱。"但"在1949年3月里,我没去想衣服,而且几乎是无所谓地等待着结局的到来","每夜都等候着铃声"。(下,第307页)在二战时曾任驻美大使、后任外交部副部长的著名苏联外交家李维诺夫是爱伦堡的好友,从1937年起直到1952年病故前,"他经常把左轮手枪放在床边的小桌上--如果深夜听到铃响,他就不再等待以后的事了……"(下,第441页)
    只有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过的人,才能对这种恐怖氛围有如此细致的感受。因此,爱伦堡在回忆录中不无"庆幸"地写道:"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有一些日子甚至从朋友们的口述中也很难了解,需要亲身体会。"(中,第411页)不曾身临其境者,的确无法想像这种生活恐怖、可怕的程度;而当这种"生活"用一些崇高的话语装饰起来的时候,局外人往往更难窥破虚实。例如中国的"文革",其残酷与恐怖不亚于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但某些欧美大学中的左派教授在"文革"中并未到过中国、对"文革"毫无任何体验,直到现在仍在书房中以自己想像中的玫瑰色涂抹"文革",宣扬"文革"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创新……如果说他们的种种臆说是因为对"文革"不了解、是为批判自己所处现实而真诚相信那是一个理想的"彼岸",因而令人感到还可以理解的话,那近日中国的"新左派"们明明有这种恐怖的"亲身体会",却急忙将其置之不顾而紧随并没有这种"亲身体会"的海外"洋左派"为"文革"叫好,着实令人感到可悲复可怜。
    三
    在这样一部对一个时代进行总结性回顾的巨著中,尽管他承认自己回避了一生中的某些重大事件,但有些根本性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他写道,当时他与不少人就明白,从上到下许多惨遭"清洗"的人实际是清白无辜者,但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又使他们不敢怀疑、思考。因为"在千百万人的概念里,斯大林成了神话中的半神半人。所有的人都战战兢兢地反复说着他的名字,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拯救苏维埃国家免遭侵犯和瓦解。"神话般的人所做的一切当然不容置疑。偶有疑虑,他们最多认为是因为斯大林并不知情,"不仅是我,很多人也认为,罪行是来自一个号称\'斯大林式的人民委员\'的小人物。"甚至帕斯捷尔纳克有次也对他说:"要是有人能把这一切告诉斯大林那该有多好!"(中,第415页)
    个人崇拜无疑是罪恶的主要根源之一,但并不能以此解释一切,因此爱伦堡在苏共批判斯大林的20大之后便不断面对新一代的质问:你们当时干什么去了?有那样多人受罪,你为何幸免?对此,爱伦堡作出种种回答、辩解。
    
    连载:艾伦堡著《人·岁月·生活》,海南出版社,2008年 [我要评论]
    [书摘]:艾伦堡,我在巴黎收到苏维埃最高法院诉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