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雷颐:左倾夹缝中的艾伦堡(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新经济政策时期,市侩习气使我们大为震惊,有时甚至令人感到绝望,那时我们也太天真,不明白改造人远比改变管理国家的制度困难得多。"(中,第63-67页)
    几十年后的历史证明,苏联以后的种种灾难和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实行市场经济,因此使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从浪漫主义或道德理想主义的角度出发,则会更多地看到它的种种"丑恶现象"和负面作用,因为它仅是一种"正常"(因此不够"崇高")的社会。这种平平常常的社会格外不适合爱伦堡这类浪漫性格的知识分子,他们无法接受社会经过"革命"后总要平静、恢复常态的现实,因此甚至感到"绝望",他们渴望、需要的是每天都充满刺激、一浪高过一浪的"盛大的节日",他们自己往往衣食无虞(有人其实格外重视自己的利益)却将刚刚告别饥饿因而食欲旺盛的百姓讥之为没有人文精神、道德理想只知道"推崇肚子",认为社会鼓励并提供致富机会是使人"唯利是图"的堕落……而他们的理想是用一种崇高的道德原则"改造人"、创造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其实,不少巨大的历史悲剧和灾难正是这种要创造一个完美无缺的乌托邦世界造成的。而肯定人的欲望、承认人的权利的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基础"可能最低、最不崇高最无理想、最平常乃至最平庸,生活日复一日没有大起大落的刺激,缺乏激情和浪漫,并且不乏种种丑恶现象,这种社会或许不是"理想"的,虽然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事件和英雄豪杰,但却是灾难可能最少也最小、大多数人都能平平安安"过日子"的正常社会。对某些知识分子来说,这种生活可能非常乏味,缺乏精神的魅力。因此,他们热情宣扬、鼓吹要用一种"理想原则"来改造人,塑造一个理想的社会。极而言之,许多巨大的罪恶恰恰因之而成,如此塑造出的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世界。但这种思想的精神魅力确难抗拒,对知识分子更具诱惑、甚至成为"知识分子的鸦片",所以对此要格外警惕。
    法西斯主义是在此"价值轰毁"中兴起的另一个极端思潮,也吸引了不少对旧世界强烈不满、追求浪漫的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在法西斯主义从产生到强大的二三十年代,爱伦堡一直常驻西欧,在德、意、法等国之间来来往往,可说亲眼看到了法西斯主义从初兴到攫取权力的全过程。
    20年代的欧洲,经济经过战争的重创一直没有恢复,危机四伏,社会矛盾重重。爱伦堡来到柏林看到的是满目疮痍,人们颓败不堪,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这时的通货膨胀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一个鸡旦价钱高达四十亿马克,一根鞋带比从前拥有两千双鞋的豪华商店还贵,一本书的价钱比从前有几百台机器的印刷厂还要高……到1923年秋,一美元竟能兑四十亿马克,而后就数以兆计,马克完全崩溃。爱伦堡曾与人一同到一个旧军官的家中做客,没想到谈话不久主人的两个女儿竟赤身裸体地开始跳舞,"母亲用满怀期望的目光望着外国客人:也许,他们会喜欢自己的女儿,并且用美元付钞,如果付马克那就太糟了,明天早晨它又会贬值。这位可敬的妈妈叹口气说:\'这难道是生活?这是世界末日……\'"(中,第5页)城市贫民和工人更似乎时时都准备暴动,知识分子不是悲观失望就是怒气冲冲,不少人用诗歌、画笔代替枪炮、炸弹进行歇斯底里大发作,不少浪漫知识分子因"新经济政策"也对俄国革命失望。"《行动》杂志的诗人们写道,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他们再也不相信俄罗斯了,德国人将要向世界表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革命。一个诗人说:\'首先应当在各国同时杀掉一千万人,这是最低数字……"(中,第9页)在意大利,他一次次看到黑衫党的暴行和规模越来越大的游行,那些法西斯党徒相信"他们的领袖正在引导意大利走向繁荣、社会正义并摆脱国际资本。"(中第83页)他还听到墨索里尼在一次阅兵式上的演说:"法西斯主义的和无产阶级的意大利,前进!……"(中,第257页)作为记者,他多次参加德国纳粹在缭绕着浓浓劣质烟味的啤酒馆、咖啡馆的聚会,发现许多激烈的发言者都是工人,这点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当然,我先前就知道在纳粹分子中有不少工人,但是在报上看到这一点是一回事,亲眼看到却是另一回事。难道你能说那个上了岁数的工人是法西斯分子?"(中,第200页)在纳粹的选票中,工人选票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而"他们之所以投票拥护纳粹分子是因为他们憎恨资本主义"。(中,第198页)宣传、鼓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种族优秀论是法西斯主义吸引人的另一个主要手段,在战败的德国,则更易煽动民众的极端情绪,使反对者理性的声音被狂热淹没。对法西斯制造的领袖崇拜如何使个人跪倒在领袖脚下丧失了思考能力,爱伦堡也有生动的描述与深刻的分析。
    
    连载:艾伦堡著《人·岁月·生活》,海南出版社,2008年 [我要评论]
    

[书摘]:艾伦堡,我在巴黎收到苏维埃最高法院诉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