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雷颐:左倾夹缝中的艾伦堡(4)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长期萧条,贪污腐败严重,贫富差别加剧,政治动荡不安,旧的价值体系突然轰毁……这种危机四伏的社会条件,使法西斯主义宣传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爱国主义,对国际资本的反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公平、正义的抽象呼唤,以"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名义、在领袖崇拜的同时又将"人民"变成完全否定个人的抽象概念等等,无不十分"公正""正义",也因此确具极强的吸引力与煽动性。这一切,终使法西斯主义突然成为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的社会运动,最终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万勿轻忘。
    《人.岁月.生活》反映出一战后欧洲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他们的彷徨、探索,对理想的追求和最后的结果,的确引人深思。如俄、德一些浪漫文人对"新经济政策"的反感、反对尤其值得反复回味!以抽象的公平、平等、正义、道德、人民、集体等等为号召最易打动人心,因此一方面容易成为野心家的工具,而另一方面,那些充满真诚的理想抱负和强烈的正义感者,更认为不择手段彻底贯彻这些原则理所当然。后者的悲剧在于实际是"做恶"还自以为"行善",因此做出种种骇人听闻的暴行时没有任何道德障碍。结果与其初衷相反,必然造成一个更不公、不义、不道德、否定个人实际也就否定了人民的社会。当然,在平稳正常的社会中,种种"极端"思想通常只能"蜗居"社会边缘,危害有限,它们对社会的批判甚至有助于人们对社会弊病的认识,有助于社会的改进,而浪漫主义勿宁说是对心灵、精神的有益补充。然而在社会转型矛盾尖锐时期或动荡不发、危机严重时刻,种种极端思想和浪漫主义顿成最具吸引力的主流思潮,一切更为理性的其他声音都被它压倒,形成巨大的狂迷风暴,造成巨大的灾难。
    二
    作为驻外记者,爱伦堡当然经常返国,但从30年代中期起,国内的许多新情况使他茫然不解,甚至痛苦不堪。但对"未来世界"充满幻想的真诚,使不少人对"斯大林时代"的种种罪恶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找出种种为之"解脱"的理由。对此,身处其中的爱伦堡也不例外。
    1935年他回国在克里姆林宫参加出席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大会,第一次看到了狂热的个人崇拜。斯大林出现时全体起立,开始疯狂鼓掌,响彻"伟大的斯大林,乌拉!""光荣属于斯大林!"长达十几分钟。受到这种群体性狂热气氛的感染,他也不由自主拼命鼓掌,事后才感到手痛。对越来越严重的个人崇拜,他也曾惶惑不解,认为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天天在讲苏维埃新文化,但眼前的个人崇拜却不能不使他想起在偏远山区看到的"那些萨满教巫师的崇拜者",但他"立刻打断了自己的思路:也许我在用知识分子的观点看问题吧。我曾多次听说,我们知识分子常犯错误,不懂得时代的要求!\'书呆子\',\'糊涂虫\',\'腐朽的自由主义者\'……但我依然不能理解\'最英明的导师\'、\'各民族天才的领袖\'、\'敬爱的父亲\'、\'伟大的舵手\'、\'世界的改造者\'、\'幸福的缔造者\'、\'太阳\'……但是我终于说服了自己:我不理解群众的心理,总是以一个知识分子,而且是在巴黎度过半生的知识分子的眼光判断一切。"(中,第314、315页)在这种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中,"知识分子"的确是一负面概念,使许多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都有对"人民"的负疚感和道德原罪感,在抽象的"人民"(实际上只是统治者利用的一个符号)面前,放弃(甚至因此深深自责)了自己的理性。
    1937年末,他从西班牙内战前线奉调回国工作,面对更加严酷、恐怖的现实。
    他一到莫斯科就有熟人悄悄告诉他一堆一堆被捕、被枪毙的名字,后来他知道更多情况后更感震惊。一批又一批人不断被"清洗",他认识的不少外国革命者也未能幸免。他任职的《消息报》社各处室的领导人像走马灯一样,往往今天刚被任命明天就被逮捕。对当时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状态,这部回忆录作了细致的描绘,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连载:艾伦堡著《人·岁月·生活》,海南出版社,2008年 [我要评论]
    

[书摘]:艾伦堡,我在巴黎收到苏维埃最高法院诉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