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宾著《反热钱战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8月 ![]() 【阅读连载】【发表书评】 不再做美元的奴仆 应该说,在去年以来众多揭示全球不合理金融秩序的著作中,《反热钱战争》是最具本土意识和本土经验的一本。如果说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第一次揭开了世界金融寡头的秘密并勾画出金融帝国的草图,那么《反热钱战争》的作者则是第一次结合中国当下的经济现状,尝试着给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美籍华人廖子光在香港《亚洲时报》的专栏,长期以来从全球政治和经济战略视角,对美元霸权金融货币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最近结集出版的《金融战争》显示出对“热钱”的深刻洞察;而华尔街资深观察家彼得·D·希夫则在《美元大崩溃》中直言不讳地说,“当前世界对于美国消费的依赖程度,并不及中世纪农奴对农奴主的依赖,那时候农奴主拿走了农奴全部所得的25%。”在希夫看来,美元靠着耀武扬威的美国大兵和越积越多的赤字积累起来的“信用”,已经到了“一触即溃”的时刻。 长期看,深陷次贷危机的“美元帝王”已经气喘吁吁,在欧元的挤压下已经露出败象。有评论认为,俄罗斯在中亚“亮剑”,真正威胁到的也许不是格鲁吉亚,而是美元霸权地位。因为美元的“王位”依赖石油抵押,俄罗斯很有可能通过中亚对抗,加快推进石油的“非美元化”进程,这将是对美元最犀利的攻击。 在世界各地搅局的“热钱”,其背后真正的“宗主”,就是美元这个货币霸主。正是依托于泛滥印刷的绿票子,再通过媒体渲染和某些经济学家的蛊惑,以及华盛顿配合的恰到好处的政治压力,麻痹对方的神经,削弱目标国家的防御能力和战争意识,“热钱”才可以达到攻城掠地、为所欲为的目的。当然,“热钱”肆虐并完胜,也正是美元得以继续称霸的决定因素。 张庭宾认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农耕国家”,在没有建立一支机动性强、非常有战斗力的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的“金融铁骑”之前,还无法与“热钱”为代表的“金融游牧部落”打一场全面战争,因此,当下中国反热钱战争仍是防御性的,“太过主动并太快地拆掉城墙并不明智”。他给出的“反热钱武器”包括:推进中国官方和民间增持实物黄金,以“真货币”对抗“美元泡沫”;停止人民币升值,不再扩大人民币浮动汇率区间;严控“热钱”资金大批流出境外;建立股市、楼市稳定基金等。 【凤凰读书推荐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