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寻找失落的公司德性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作者:(加)乔尔·巴肯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定价:25.00元
    
    《赤裸的公司》作者:(美)唐·泰普斯科特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6月版定价:38.00元
    【公司伦理】
    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里,我们能否找回失落的公司德性呢?社会学家韦伯对此表示无能为力。他悲观地说,对现代人而言,资本主义像牢不可破的“铁笼”一样,紧紧桎梏住人类的命运,直至烧尽最后一吨煤炭,方才罢休。今天公司已成世界的新教堂,牢牢地控制着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命运。如何找回失落的公司德性,这成了现代人面对世界的一个巨大困惑。
    □书评人 王尔德
    和大多数刻意求新的管理作品一样,《赤裸的公司》也是应景之作,是对华尔街道德危机的一个仓促回应。2002年,被丑闻包围的华尔街遭遇重创。美国第七大上市公司安然因为做假账而破产,包括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和数据服务公司世通在内的多家公司曝出惊人财务丑闻,投资者对美国证券市场和工商业界的信任一落千丈,跌至谷底。这场危机既催生了一个新的会计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Sarbanes-Oxley),也催生了无数献计献策的马后炮著作。出版于2003年的《赤裸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一厢情愿的公司“透明化”
    作者之一唐·泰普斯科特是一个精于炒作概念的畅销书作者。他对互联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拜,他发明的诸多概念都和互联网有关,如“数字鸿沟”、“网络一代”、“范式转移”,也包括这本书提出的“赤裸的公司”。他通过多个公司的实例证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都将变成“赤裸的公司”,其信息无论是财务数据、雇员抱怨,还是公司备忘录、环保惨案、产品缺陷,抑或是发生在别国的示威游行和新政策,都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被无限放大,接受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的讨论和质疑。发生丑闻的那些公司就是因为无视透明化的趋势,而聪明的公司则会顺应这一大势,将之变成公司新的竞争力。
    五年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泰普斯科特过于乐观了。“公司赤裸”的这一预言并未应验,华尔街也没能摆脱周期性发生信任危机的魔咒。互联网的力量的确强大,但并不具备泰普斯科特所期待或相信的魔力,可以将公司置于显微镜的监督之下。有些公司在主动变得透明,但同时往往是通过这种透明变得更具遮蔽性和欺骗性。分散的网民在组织起来,自由地发布对公司的意见,不断地反抗公司的各种新旧遮蔽手段。但这一切努力并未改善公司的德性,否则我们怎么解释美国的次贷危机呢?
    美国次贷危机恰恰说明公司是封闭和遮蔽的高手。所谓“赤裸的公司”只是泰普斯科特的一厢情愿。在书中,他所定义的透明化就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影响其利益的事项能够得到必要的信息”。简单地说,“透明化”就是要求企业关心利益相关者。说白了,“透明化”不过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包装而已,其意义充其量是再次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在环境:信息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与其被动曝光,不如主动地透明。为了鼓励和引导公司变得透明赤裸,唐·泰普斯科特还以“新竞争力”作为诱饵。显然,这样的游说理由并不是一种新的德性主张,其本质是强化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很难形成对资本主义本性的有效约束。
    诊治“公司病人”
    正因为公司社会责任这套游说理由的软弱无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变成“公司病人”。《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一书的作者,乔尔·巴肯(Joel Bakan)根据《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标准,对各大企业进行人格检查,其结果是公司的人格异常:精神变态。根据其临床诊断,主要由于“惟利是图、剥削成性”,“公司”患有漠视他人感受、人际关系不能持久、为自我利益而持续诈欺、罪恶感等心理疾病;病情进一步恶化的话,将危及整个地球生态、人类健康和社会形态,并将导致它自身的崩溃。
    华尔街每次在遇到危机之后,总是要装模作样地进行道德清算。但这种清算除了部分应运而生的法律,并无多少有价值的遗产。遗憾的是,这些法律无益于改善资本主义的德性。追根溯源,资本主义德性的丧失源自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和韦伦·桑巴特所说的“贪婪攫取性”———只剩下了一个:贪婪攫取性,新教伦理的宗教冲动力被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耗尽了能量。
    思想、文化和艺术中的主潮———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未能取代宗教,完成对社会的维系和聚敛,填补宗教冲动力消散之后的巨大精神空白。世界万物不再神秘和神圣,整个社会变得高度离散,发展、创新与变革成为新的惟一信仰,但并不能为人们提供工作和生活的终极意义。在这种道德虚无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沼中,公司不再重视致富的手段,盲目畸进,丧失德性。丹尼尔·贝尔曾经在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说:“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看来对于灾祸就根本缺乏道德和心理上的准备。”斯言极是,我们现在正在承担后果。如果无法找回失落的公司德性,唐·泰普斯科特所谈的企业变革就是一种奢望,一种弥天大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