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佩戴后形成体积感的手镯。 施洞苗族小银角头饰及局部立体造型。 宝珠手镯展开正面图及背面纹样。 贵州施洞苗族“盛饰”的每一个造型纹样、每一种排列方式都在竭力地表达着一种“多”。在这里,“多”从一个量化的概念,升华成一种具有多义性的装饰理念。这是一种无法一目了然的装饰效果,也是一种面面俱到的设计构思,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苗族“盛饰”的审美价值。 全方位的空间利用 对装饰空间的充分利用是施洞苗族银饰造型的一大特征。虽然平面的装饰方式被大量地灌输到施洞苗族“盛饰”中,但仍能看出各纹饰在平面装饰概念下的层次之分:所有动植物造型都是先经由单独的錾花制作,再焊接组合到银角上的。这样的造型方式,使银角底托与各装饰局部间形成了一定的前后关系,从而在平面装饰中实现了空间的进深效果。 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的施洞苗族小银角头饰上,苗族人钟爱的蝴蝶形象被置于银角的顶端位置。立体的蝴蝶造型为整件银角拓展出了三维装饰空间。挣脱了平面束缚,蝴蝶形象显得更加轻巧、鲜活。蝶口衔着的芝麻响铃,随着人体的活动发出悦耳的响声,全方位的空间利用,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这种突破平面的布局构思,在施洞苗族女性的发钗、头围上也得到了演绎:栩栩如生的螳螂、肆意颤动的花枝、随风摇摆的银流苏……银匠通过对装饰空间的利用,为苗族“盛饰”创造出了动静相宜、声色俱美的多重效果。 零死角的视觉美感 作为装饰品,苗族“盛饰”多是通过人体的佩戴来得以展示的。人体是立体的、具有活动性的,这就要求施洞苗族“盛饰”需要具备在各个角度下都无视觉死角的特性,才能满足佩戴者、观赏者视觉上的舒适感。 宝珠手镯也称为乳丁手镯,镯面上的装饰形似钉螺,也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羽毛球手镯”“草帽手镯”,这些叫法都强调出其塔状的立体装饰特征。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几乎在每一个角度下,宝珠手镯都具有十分浓厚的装饰意味和无懈可击的视觉美感。 完美的观感需要合理的造型结构。笔者将手镯平铺展开的效果再现后发现,展开之后,手镯表面的造型呈现出极具规律的排列形式,富有节奏的纹样排列带来视觉上的秩序感,确保了手镯在佩戴时,佩戴者、观赏者在各自不同视角下都能领略其美感。佩戴使用时,“钉”状的体积感成为了装饰的重点,突显出平面纹样所不具备的立体装饰效果;平视观赏时,立体的乳丁装饰又产生了透视的效果,在手镯表面呈现出盛放的朵朵小花,形成了崭新的平面装饰趣味。 手镯两端的局部纹样也颇具匠心:在使用了与主体部分相呼应的乳丁元素的基础上,还运用纤细的银丝勾勒出局部的特殊花朵造型,使局部在不影响整体和谐融洽的前提下,又不失个性。变化与统一并存的装饰效果,打破统一所造成的沉闷感,增添了手镯造型的丰富性和视觉的层次感。当手镯表面的线性成分引导着人们的视线向两边延伸时,手镯两端的局部纹样犹如形成了一种界限,产生了视觉上“尽头”。这个“尽头”将反复排列的乳丁元素和人们的视觉范围,控制在了一个适当的“度”内,避免了装饰元素过度重复所引发的乏味感和肆意蔓延导致的无序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