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讲述抗震故事 传承抗震精神——评马誉炜《1976,红星在唐山闪耀》

http://www.newdu.com 2020-07-20 河北日报 吕少斌 参加讨论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人员伤亡惨重,大灾考验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领导力和执行力,考验着人性。马誉炜撰写的《1976,红星在唐山闪耀》(花山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以一名抗震救灾士兵的视角,全景式、多维度地展现了四十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经历。作者以悲天悯人的笔触,再现了唐山地震发生、发展、救援、重建的过程,生动诠释了唐山抗震精神中蕴含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作为当年以新战士身份参与抗震救灾的亲历者,作者以在唐山的生死救援为主线,多方搜集素材并采访当事人,用生动的笔触回答了人们对救援过程的关切。唐山大地震是人类不可抗拒的灾难,房屋损毁,成千上万的人们被压在瓦砾之下。灾难达到什么程度?抗震救灾调动了多少部队?救灾过程是怎么样的?作者用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部队开进灾区的详细过程,记录了受灾严重的唐山当时的情形,记录了部队到达灾区后,迅速展开的一系列救援活动。
    大灾无情人有情。该书的看点在于多角度展示军人在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灾难发生时,正在唐山驻防的某师电话员高东丽,放弃生的机会,连续向上级发出十多个警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被毁坏的唐山空军机场,指挥调度室主任李升堂,在机场大部分人员伤亡,与外界中断联络的情况下,从容指挥飞机起飞,向党中央汇报灾情。地处震中的255医院有1300多人,震后仅40余人脱险,政治处干事吴忠民从废墟中爬出后,当即与另外4名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和救灾领导小组,并成立指挥、抢救、医疗工作组,开展救援。在监狱执行看押任务的某营营长栾德楚,顾不上遇险的妻子孩子,带领看押人员果断处理一系列险情,1200多名在押犯人无一逃脱。直到震后第46天,他才在防震棚中见到两个幸存的孩子。这些故事读来让人感慨不已,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民军队一往无前,哪里危险冲向哪里,哪里需要奔向哪里,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时代壮歌。
    书中有很多令人垂泪的故事。作为抗震救灾的亲历者,作者没有过多地使用文学创作的技巧,而是以真实的故事、真切的感情感染人。没有大型救援设备和工具,没有专业救援技术和经验,战士们手扒肩扛,双手磨得鲜血淋淋也全然不顾,救出一个个幸存的生命,挖出一具具罹难者的遗体。灾难是残酷的,但战士们对灾区群众的感情是深厚的。搬运遗体时,军务股参谋姜广绪一再叮嘱战士们轻抬轻放。车装好后,官兵们都要整理军容,庄重地向死难者敬上军礼。
    该书毫不隐讳地暴露出很多“痛点”。写灾难不是为了揭伤疤、抢噱头、赚眼泪,而在于警示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中国地域辽阔,地质情况复杂,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上大灾不少,如何引以为戒,吸取教训,值得后人警觉和深思。
    该书可贵之处在于展示了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时的勇敢坚强、团结一心、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样说过。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代价,但震后唐山人民创造的大灾无大疫、迅速重建、恢复生产、城市崛起及形成的抗震精神等,都为全人类带来了宝贵财富。
    《1976,红星在唐山闪耀》既是作者一次刻骨铭心的心灵感悟和精神回顾,也是当年一名参加抗震救灾的战士,对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倾情奉献的一份厚礼,更是一部讴歌唐山抗震精神、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精品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