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读《借我一生》有感《借我一生》读后感18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12-1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暑假在家期间,有幸去得一趟中华书店,虽比不上南京的先锋书店那么古香古色,书山书海,却也是我们这里数一数二的书店了。像小时候一样,在书店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其中,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所能读懂得就是父亲的人生历程牵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姑,又牵涉到母亲、外公、外婆、姨妈,每个人都是典型。余秋雨先生从童年开始,用近似于《铁皮鼓》中那个小男孩的目光,注视着长辈们的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注视到这些亲人的坎坷、遭难、直到活着。
    《借我一生》用回忆的方式描绘了文革时期揭发人,批判人的整人模式。
    《借我一生》以这些普通人的画像。勾画了一部真真切切的现代民间生态史,由于一切故事的出发来自于现实,很快阅读者就会发现这部描绘前辈人生感悟的文字转化到了作者自己的身上。因此,现代民间生态史只是成了背景,真正的着重点是一位当代文化学者的成长史。
    在这本书里,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文革时期的残忍,但又从中感悟到了不少的人生启迪。比如余秋雨先生曾说过:“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这句话说的确是这样,尤其在来到大学之后,体验的真切,刚进校门时无数迷茫的,胆怯的眼神,在历练一年之后有自信的,有痛苦的,有开心的,还是有一样迷茫的,但这也是当初每个人真切的选择。毕竟,选择努力的和选择悠闲的还是那么不一样。
    其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唯美,但又确是蕴含着一定东西的,或许我还不能参透,但我还是想要去理解。“山间那么美好,因此,孩子们也就从不害怕坟墓。现在想来,这是湖光月色在抚平人间的生死界限。”我至今不懂这句话是说孩子们的童真,还是湖广月色的抚慰人心灵的魔力,亦或是两者都有。不过,我懂得的是余秋雨先生在那个时期可能真心希望山间是美好的,孩子们是童真的,湖广月色可以抚平一切吧!
    
    这本书也对当时的时期进行了批判。“缺少精神归宿,正是造成各种社会灾难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余秋雨先生说的甚是正确,精神是人的食粮,在当年那个麻木的社会缺少的不正是精神食粮。到底是何种精神食粮呢?许是包容吧!暗红色的封面,一种淡淡的忧伤,作者用淡淡的笔调,再现了那个苦难面不堪回首的岁月!包容告诉我们那个时代是必须拥有的品质。余秋雨一生淡薄名利,动乱的年月,父亲一直被隔离,叔叔自杀,文化大革命给他们家庭带来了多少苦难。之前的那个大家庭多和睦,母亲嫁入余家为乡亲们读信,在村里开学堂,教书育人。余秋雨全家搬到上海后,他自己用功学习,从差生变成了数一数二的尖子生,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文化大革命后多少好人被打成反派,多少无辜的人死去。但他用一种包容的眼光在看待,他包容这场文化大革命,他包容当时的社会,他包容当时混乱的中国。
    命运让他降临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给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勇敢的去面对,那个社会让他学会了去宽容,去包容,他学会了包容才让他焕发出熠熠生辉的成就!
    其中“中国文化从来离不开社会灾难。我借清初和清末的民族主义激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思维灾难,借东北的流放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存灾难;借渤海国的兴亡来讨论社会灾难与群体生命的关系;借苏东坡的遭遇来讨论社会灾难与个体人格的关系;借岳麓书院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救助愚昧的灾难,借山西商人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来救助贫困的灾难。”我觉得余秋雨先生讨论的中国社会之灾难也甚是有意思,中国发展至今,我们真的不能没有灾难,哪个时期都会有灾难,灾难使人陷入痛苦,但又会使人们进步,使国家进步。
    借我一生,何谓人生?
    借我一生,岂能苟活,面对灾难,真正能做到的应该也是坦然面对了,不论是国家,亦或是人民,在或是自己。
    除了这些令人深刻,令人感触的语录,还有一些描绘的情景也是让人可以想象的。其中墓地和法院这一篇,写到二零零二年晚年的父亲,父亲把那些事件故意从记忆中抹去,安祥的过度晚年。作者出名了,一些像金牙齿一样的人从中继续诬谄,石一歌事件就是代表,这种在特殊年代,对文人恶意的诬告实在是太可怕了。没有人可以如此承受的住,如果不是作者的父亲经历了这些,作者本上也许不会处理的如此果断。作者对诬陷之人,只是让他从良心上给予道歉,然而对方的奸滑却难以应对。还有名誉一直很好的巴金老人,也受到了诽谤。后来父亲在一次跌到中,去世了。作者给父亲举办了追悼会,以祖母念颂一辈子的《心经》送给老人。翻到了父亲锁在抽屉里的纸条,一部分是在关押时向当时的革命者的借条,用以补贴家用,当然这些都没有实现,只是文革中一位被迫害的父亲的真实经历和想法。另一部分也记录了当时的时事情况。这个情景也是让我感触颇深,我不能深刻体会当年的文人墨客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痛苦的待遇,毕竟我并没有生于那个时间。但是看到这些片段我觉得内心还是感受到了痛苦。
    人的一生能有多长,余秋雨先生却用来经历了如此令人痛苦的事情,借我一生,何谓一生?真的要借一生重来过,只希望避开这些苦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