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一山一城之间讲述北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晚报 邱伟 参加讨论


    人文历史纪录片《大西山》打造北京又一张文化名片
    一山一城之间讲述北京
    
    总导演王淳华探访大西山
    
    
    
    “北京的灵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这是诗人徐志摩对北京西山的由衷赞誉。这条可以串联起3600年北京历史的马蹄形山脉,第一次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荧幕上——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电视台承制的纪录片《大西山》正在播出,这条隶属于太行分支的山脉留存着有关北京乃至中华历史人文的印记,纪录片的拍摄和播出,让观众了解到北京城与大西山之间逾越千年的人文牵系,堪称北京人文历史最年轻的发现。对于耗时三年拍摄《大西山》,总导演王淳华讲述了此间的种种经历,这其中,也创下了纪录片拍摄的几个“第一”。
    第一次
    用影像记录大西山
    “大西山的文化资源是可以做一辈子的。”这是王淳华导演提到“大西山”三个字时最大的感慨。在拍摄纪录片之前,王导与成千上万的北京人一样,把西山当做是上学时郊游、恋爱时谈情、结婚生子后休闲的必选场所,在《大西山》项目之前,似乎没有人从文化与历史角度考虑,去探寻这条山脉的全貌。
    接到拍摄任务后,王淳华导演和她的团队用车轮和脚步一寸寸地碾过这片土地,她才惊觉,这里不仅有与人们情感相关的山水,更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
    北京,三千年风云际会,八百载帝都王城,其间的朝代更迭、风土人情,无不与大西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西山90多公里的臂弯,一直守望着山下这座伟大的城市——“这座山串起了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是中华5000多年的缩影。”王淳华说,在拍摄中,自己慢慢开始对这座山充满敬意。
    通过研读资料、采访专家,节目组将大西山所涵盖的门类庞杂的文化历史细分成了《缘起》、《基石》、《香火》、《烽烟》、《园说》、《文脉》、《魂归》、《融流》、《家源》、《问道》10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着大西山所包含的山水、物产、寺庙、园林、文脉、陵寝、古道、民俗、军事以及多种文化的融流等内容。
    《大西山》的拍摄,也引起了北京市政府对大西山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运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的探寻和建设。王淳华对此非常欣慰,她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北京城的精神史诗,不仅填补大西山影像空白,还能树立北京文化新品牌,带动区域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
    第一次
    勘定大西山的四至
    一直伫立在京西的大西山留下的成体系的研究太少了:首先,学术上对大西山的研究领域宽泛、盲点空白众多,却又莫衷一是;其二,尽管大西山深得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青睐,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却几乎是空白;其三,由于大西山涵盖范围宽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要前所未有地以纪录片样态全方位呈现其独特性与厚重感难度就更甚。
    《大西山》节目组做出的第一个“附加值”贡献是,确认了大西山在地理上的四至。在拍摄前,经过与专家多方实地勘验和研讨论证,确认了属太行山山脉的大西山北至昌平关沟,南抵房山拒马河谷,东交北京小平原,西临市界,总面积约占北京市域的近五分之一。这个马蹄形的山脉,像一只臂弯,护卫着北京城的岁岁年年,也因此有了“神京右臂”的雅称。
    若从“太行八陉”的视角考量,最北端的“军都陉”正是大西山自北向南的地理起始点。而“太行八陉”恰恰是华夏文明最初的聚集地——晋、冀、豫地区穿越太行山的咽喉要道,也是连贯西部高原与东部平原的唯一纽带。若从横贯华夏东西的山系图景来考量,沿着“祖龙”昆仑山向东,顺势排列有北龙、中龙、南龙三大山系阵列,大西山恰恰就在“北龙”一脉,成为建构华夏地理走势的中坚力量。如此显赫的地理要冲,注定了大西山会成为中华文明史重要的塑造者和见证者。一亿三千万年至七千万年前,大西山随着太行山的隆起而拥有了生命的能量。
    “南北90公里,东西60公里,大西山不是地理概念大,而是历史大、人物大、文化大。”王淳华导演说,在《大西山》拍摄中,除了勘定四至,节目组还发现了很多有趣却不为人知的故事、现象和感悟:比如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是在裴文中教授结束工作时一次无心的敲打中“大白于天下”;又如贾岛、马致远、纳兰信德、曹雪芹、徐志摩这些气质柔和的文人,都曾与大西山有过交集,他们都在受到苦难折磨后回到西山寻求母亲般怀抱的抚慰;再比如大西山中依山而建的皇家园林建筑,对世界范围内的园林建筑风格,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次
    以水彩画补白纪录片
    《大西山》从历史文化入手,以全球视野追溯史前数万年前直到当下文明,以大量第一手的拍摄信息、鲜活生动的故事、深邃宽广的思想覆盖与多维视觉艺术表达相结合,辅以4K数字高清、逐格拍摄与航拍、水下拍摄等特殊摄影技术,大胆尝试情景再现,首创在纪录片创作中运用绘画元素、三维动画的特殊包装手段,在纪录片美学上做了大胆尝试。
    谈到纪录片的呈现方式,王淳华导演表示,虽然没有影像可循,没有画面与照片可借鉴,但她对自己提出“不重复过往作品”。在这样的要求下,节目组选择了绘画的手法来填补镜头,让绘画参与到叙事,通过情景再现与绘画交替的方式来补充影像不足的缺失,可以使内容更加可视也更有艺术感。“很多场景用人来演怎么也不像,绘画反而可以留白,我们这次绘画的手法采用水彩,既有国画的气韵,又有丰富的色彩,笔墨在画面上氤氲开来,有飘逸的意境和风格。”
    在《大西山》播放的每一集中,都可以看到高科技镜头与精美绘画相配合,在娓娓道来的旁白中虚实结合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诚如豆瓣网友对此的评价:“唯美的摄影、厚重的文化,一部不错的纪录片。”
    《大西山》让现代人认识与反思历史
    《大西山》的每一集,似乎都诉说着编导们在镜像后要传达给观众的主题。比如跟随纪录片的讲述,观众看到大西山向更迭的朝代提供自己的无尽资源——煤炭、琉璃瓦、汉白玉,在人类的索求无度中,大西山与永定河“联手”,用洪水来对人类的贪得无厌进行报复;再比如,我们看到曾经是蓟国所在地的莲花池,在兴建北京西站的当口,得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建言献策,此后为了保留莲花池故址,北京西站建设为此南延数里,而如今,千年前的莲花池再度荷叶田田,保护她的侯仁之夫妇在池塘边开怀留影……这些故事,仿佛承载着几千年历史交错的因果。
    谈到拍摄《大西山》的感受,王淳华导演说,大西山好像一位母亲,用丰饶的物产和丰富的文化哺育着北京城,在历史车轮的进程中,北京城从一片山地演变成了如今聚集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而如今在CBD中遥望大西山的北京人,更应该对这座联系着自己祖先血脉的大西山有所了解,知道自己身处之地的渊源,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反哺母亲还北京青山绿水蓝天。“文化就是要一代一代这样传承的,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延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