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生发于日常生活,植根于日常生活,并作为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文艺形式而获得青睐。蒂娅·德诺拉的这本书突破了以往从音乐在情绪影响、氛围营造、行为构建等方面作用为角度进行的探讨,在西方先贤对于社会理论与音乐联系的研究的基础上,转而以经验主义阐释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作用。从范围上来看,本书并不仅仅是一部音乐类型的专著,其在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都有所拓展。书中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如KTV、音乐治疗、有氧运动音乐和背景音乐等,都充分秉持着围绕生活、贴近生活的原则,结合与专业领域人士的深度访谈,展示出音乐建构人类能动性的鲜明特征,并着重表现出音乐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正向积极作用。 音乐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并不是因为易于描述,而是由于生物学上,耳朵可以辨别振动,将声音转换为神经信号,被大脑所理解分析,并最终成为可以理解的语言,也就是说,即便是不懂乐理的普通人,也可以透过音符的振动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音乐作品。相比其他艺术类型,欣赏音乐因此而变得门槛不高,不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独到的审美,甚至它无处不在。热闹的街道上,拥挤的地铁里,剧院、校园、咖啡馆,处处都有音乐艺术的身影。我们无法深入理解每一首音乐作品背后的创作初衷以及故事情节,或者说,我们也根本不能理解每一句词藻中所蕴含的深意,但是,当未知的复杂语言与纯粹的音乐相碰撞,从中我们能获得一瞬的感同身受,将潜伏心底已久的情绪与音符演奏一点一滴交汇时,音乐的社会作用也就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了。 总的来说,音乐的功能可以分为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从音乐的起源和历史演变不难看出,音乐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更替的。好比近年来数字版权意识提升,无形中推动了数字音乐市场快速发展,并最终形成数字音乐成为我国音乐内容主要变现形式的市场模式。 细化社会功能,又可以分为组织功能,审美功能以及认识功能。组织功能体现在,音乐艺术一开始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它具有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与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相对应的,一定时代背景下的音乐也就总是体现着当时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这种一致性赋予音乐高度的组织功能。审美功能则体现在对于人类审美意识的催生,多种风格的音乐形式能够丰富大众的感官,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当我们在用心聆听音乐时,会被悠扬的旋律、分明的鼓点、婉转的曲调所吸引,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我交流和审美享受。《晋书·乐志》中写道:“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善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换言之,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能够推动人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具有认识功能。音乐艺术虽然反映生活,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它可以以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阶级、各种现象为题材,因而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体现出不同个体的不同思想。 音乐的文化功能也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娱乐功能,节奏明快的歌曲往往具有使人快乐的能力,舒缓安静的旋律则可以在闲暇时放松精神,暂时忘却紧张的工作和学习,抛开繁重的脑力体力劳动,让音乐成为调剂大脑的有效工具。其次是知识功能,音乐的组成包括直观的歌词和音符以及主观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投注,直观的有规律的音符排布,形成完整的音乐形象,通过听觉传达主观思想情感。知识功能还体现在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音乐所具有的教育属性。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弹琴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创立了“相对论”。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音乐的“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功能,高雅的音乐作品能够净化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自然也就具有了情操培养功能。 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具有正向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人类社会需要正向积极的能量,即真善美的情感和发展进步的共同理想,这是人类社会日趋美好幸福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生生源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目标。结合高校教育,可以认识到拥有正向积极能量的重要性,即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广义的音乐教育包括制度、精神、物质各方面的体现,文化促进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作用于文化发展,使其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趣。音乐艺术虽然不是主课,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与文化课程相辅相成,如何正确看待音乐艺术,如何让学生从音乐中吸收文化知识并学会放松精神是重点。 法国文豪雨果说:“人类把握和认识客观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二是数字,三是音符。”可见音乐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结合我们的专业,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以音乐教育促进自身发展,也要关注对学生的音乐教育。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着世界的一切联系,搭建事物之间的沟通桥梁。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将形象、情绪、运动和逻辑四种记忆形式集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掌握更多横向学科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