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关问题的提出 林若望(2016)指出,“应该φ的”是违实句,如果指过去事件的话,则当说话者说“他应该帮忙的”时,说话者是把“他帮了/过忙”作为虚假(反事实)的内容来说的。朱庆祥(2019)做了初步的反驳。在这类“合理性”语句中,反事实义只是一种较强的倾向,不具有强制性: (1) 甲:怎么没看见你家孩子? 乙:哎、哎,不好意思,他应该来帮忙的!(反事实句) (2) 甲:你家孩子真好! 乙:哪里、哪里!他应该来帮忙的!(事实句) (3) 甲:老王会在单位厨房吗? 乙:放心吧,他应该来帮忙的!(事实句) 2.相关研究与语料调查 语料调查表明: 1)此类结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倾向于获得“自反预期”解读,即在肯定情态句中倾向于得到XP反事实意义,在否定情态句中倾向于得到XP事实意义。 (4)我认为你真的应该加强警卫。——尚未加强 你早就不该叫我林市长。——的确是在叫林市长 2)但是,这些格式大都存在一些“他反预期”的情况,而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强制性。 3)某些格式与一般的规律存在重大的差异:“本来就”“本就”与“原本就”在肯定句中倾向于得到XP的事实解读,但“早就”却强烈地倾向于得到反事实解读。 这种概率性的表现,说明汉语中这些格式的事实性不是由硬性的句法或语义范畴决定的,而是语用和修辞的结果。陈振宇、姜毅宁(2018)指出,这里的事实性其实是叙实性。这一叙实性与反预期有关,又分为两种情况:自反预期即说话者认为事实与自己对事物的预先知识或设想不符或相反;他反预期,即说话者认为事实与其他参与会话活动的人(一般是听话者)的预先知识或设想不符或相反,这种意义又归入“强调”(emphatic)范畴,表现为类型学的强调句,如“小王就(是)这么喜欢她!”。 陈振宇(2017)给出了合理性认识在预期条件下的事实性推导图(实线箭头为自反预期,虚线箭头为他反预期): 一个句子什么时候是自反预期,什么时候是他反预期?主要有两个机制在起作用:“语义和谐”原理和“双重反预期”语篇。 3.语义和谐 当使因(causer)存在,或者一个人有能力做某事,或者这事具有合理性(合乎社会情理的要求),或者某个有权威的人要求做事,或者说话者祈愿事情为真,或者行为主体想做某件事,或者行为主体允诺做某件事,或者行为主体做事的目的是实现这一件事,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件事后来得以实现,是合乎常规预期的结果,因为常规预期往往是与说话者预期一致,所以这也合乎说话者心理“联想”(association)的一般方向。 如果把这些使因、能力、合理性、权威要求、祈愿、意愿、允诺、有目的的事件等等称为条件事件YP,把最终出现的结果、行为、状况、目的实现等称为结果事件XP,则“语义和谐”是指,对说话者或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代表常规预期)而言,条件概率P(XP|YP)相当大,但并不是等于1。例如: (5)他应该去参见比赛,所以他现在在比赛。—— *他应该去参见比赛,所以他现在没在比赛。——他应该去参见比赛,但是他现在没在比赛。—— *他应该去参见比赛,但是他现在在比赛。 语义和谐与说话者当前所处的认知位置与所选择的主观性视角有关,主要有两种: 图中“”代表语义和谐的方向。人脸代表说话者所在的认知位置,而“”代表说话者的视角。这两种视角分别为: 1)推断:说话者还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处于“仅知道条件YP”的位置,他需要猜测结果XP。显然,在无标记时他会选择最大概率(和谐)的结论作为对未知的预测,仅在特殊的情况下会反其道而行之,有意按照概率较小的情况(不和谐)来猜测。例(3)中,我们尚不知道老王是否在单位,乙确认了“他应该来帮忙”,按照和谐方向会猜测“他来帮忙了”,所以得到事实解读。 2)回溯:指说话者站在已经确知结果的位置上,去回溯有关条件的知识。与推断相反,回溯时,无标记优先选择的是不和谐的条件,仅在特殊的情况下允许选择和谐的条件。如果说话者已知XP为事实时,说话者又要保持自己的话具有高信息价值,他就应该说~YP,反之亦然。如在例(1)中,乙已经知道结果“他没来帮忙”,这时他去回溯条件,就会默认按照不和谐的方向猜测“他应该来帮忙”,这就得到反事实解读。本文涉及的都是回溯语篇,因此不和谐关系(自反预期)具有绝对的优势。 4.双重反预期 当已知XP为事实时,说话者再说YP(和谐),信息价值就很低,这时需要有特殊的语篇允准,才能使说话者的话成立。语料调查发现,一个极为重要的允准操作是“双重反预期”特殊语境。双重反预期,包含两个反预期,如例(2),再如: (6)84岁的侯仁之院士说:“普及北京文化是我的责任,冲这一点我就应该来。” 1)84岁的侯仁之院士来参加“京味文化”讲座。2)【意外】有人对他的到来感到惊讶,因为他年龄太大,不宜外出活动,所以和谐的情况应该是不参加。3)【强调】侯仁之院士反对对方的意见,认为“我应该来”,对方觉得“我不应该来”的预期是错的,“我来”实际上是和谐的。 在整个言谈过程中,双方的知识立场其实一样,都对结果有了确定性。交锋的不同意见是他们的评价立场:对方觉得不应该来,而侯仁之认为是应该来;对方觉得是不和谐的,而侯仁之觉得是和谐的;对方产生自反预期,而侯仁之是要反对对方的预期。 双重反预期要发挥作用,必须突显与对方意见不一致的立场,“本来就(应)该XP”的“就”,是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副词,有说话者意志坚决,不容改变的口气,所以更为突出了与对方的差异,更倾向于获得事实解读。但“早就(应)该XP”的“早”表示过去时间,因此就把冲突引向了过去与后来的时间对立之中,不再表示人际立场差异,而此处的“就”更应该解读为时间副词“就”,所以不容易触发双重反预期语篇。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陈振宇 2017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振宇 姜毅宁 2018 事实性与叙实性——通向直陈世界的晦暗与透明,《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林若望 2016 “的”字结构、模态与违实推理,《中国语文》第2期。 朱庆祥 2019 也论“应该ø的”句式违实性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作者简介 陈振宇,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计算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出版《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疑问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汉语的小句与句子》《汉语的指称与命题》和《逻辑、概率与地图分析》五部著作。在《中国语文》《语言科学》《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姜毅宁,复旦大学现代汉语语言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事实性与叙实性-通向直陈世界的晦暗与透明》(《语言研究集刊》,第二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