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一个词在文献中被同义替换(一组异文中所涉及的多个词语可称之为“异文词”),常会导致由该词作为语素参构的复合词中该语素被替换而产生新的复合词,这些新词和原来的词又形成一一对应的同义异文词,每一个词与其同义异文词、该词作为参构语素的复合词及参构语素被替换形成的异文词,都构成一个以该组词(语素)异文为核心的词语类聚,可以称之为异文词核心语素类聚。 朱子语录宋元明清诸本及现代点校本的异文客观上反映了“宋—现代”语言演变的连续统。下文就“帖—贴”“逊—让”的单音词异文替换所导致的其作为参构语素的异文词类聚略作考探。 1. 贴—帖 “贴”的本义为用物来换取钱,犹典押。《说文新附·贝部》:“贴,以物为质也。”后引申有补贴、送予等义,由此引申有靠近义。靠近就实物言,就学习、体会道理而言则为专注。靠近到极致则为黏贴。“贴”于魏晋后逐渐多用,有“典押”“妥当”“黏贴”“服贴”等义。 《朱子语类》有“贴”76例,表“紧靠”“黏贴”“补贴”“附加”“贴近、贴合”“紧靠着、切近”“配”“陪衬”“妥贴、稳妥”等义。 “帖”之本义为书写于帛上的标签。《说文·巾部》:“帖,帛书署也。”段玉裁注曰:“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帛署必黏,引伸为帖服、为帖妥。”其认为“帖”作为书于帛上的标签一定要黏贴,故由“黏合”义引申有“贴服”“妥帖”义。“帖”至迟在西汉已经在文献中使用。 《朱子语类》有“帖”76例,表“黏贴”“附加、配”“贴近、贴合”“符合、切合”“安稳”“安服、服贴”等义。 “帖”“贴”本为二词(二者在远古时期或为一源,但二者就造字义看,应视作两个不同的词),在“帛书标签”与“以物典钱”义上各自成词,而在各自的引申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相同的词义,因二者字形相近又在俗用中逐步合流,渐而词义趋同(在使用中大量的通用后,一词的部分义位或是因另一词的引申而同步引申出的)。如下图: (实线表示“贴”的引申关系,虚线表示“帖”的引申关系) 由于“帖”“贴”形音义的密切关联,在长期使用中的混用,使得其在人们的认识中被认为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从词义演变的角度来看,“帖”“贴”仍应视作两个词,二者的区别在现代汉语中又逐渐规范明晰。 “贴—帖”多有文献异文,如《公羊传·僖公四年》“安定”义、南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五与唐陆龟蒙《陌上桑》“黏贴”义、唐韩愈《与大颠师书》“批示、指令”义上皆同义替换。朱子语录例如: 欧公好事,金石碑刻,盖亦如此,都是没着身己处,却不似参禅修养人,犹是帖着自家身心理会也。(明抄本《池录》卷六) “帖”,徽州本同,成化本、王星贤点校本作“贴”。“帖/贴”为“紧靠、紧挨”义。 朱子语录中诸本有“衬贴—衬帖”“贴衬—帖衬”“妥贴—妥帖”“帖帖—贴贴”的异文,例从略。 考察《朱子语类》中“贴”“帖”作为参构语素的词语,两种形式皆有的如“衬~、~衬、妥~、~~、安~、稳~”。《语类》中“体~、软~、~黄、~支、~职、~实”皆作“贴”,“平~、定~、妥~、~服”皆作“帖”,但另一形式在唐宋文献中皆有对应用例。每一组对应的词语都可以视作一对同义词。 2. 逊—让 “逊”的本义为“逃遁”。《尔雅·释言》:“逊,遯也。”郭璞注曰:“谓逃去。”《说文·辵部》:“逊,遁也。”由“逃遁”义引申有“退让”义,《玉篇·辵部》:“逊,退让也。”古多指帝王退位,亦可指退让职位,引申而指“推让、谦让”,又引申有“谦虚、恭敬”义。 《朱子语类》有“逊”227例,多指“辞让、退让”。又有状态貌表“谦虚恭敬、温和恭顺”,又表“退让帝位”义。 “让”的本义为“责备、责问”。《说文·言部》:“让,相责让。”又有“谦让、辞让”义,引申而有“避让”义,由“谦让”义引申有“给予”义。 《朱子语类》有“让”151例。有表“谦让、辞让”“退让”“避让”“给予皇位”“听任、容许”等义。 “逊”与“让”最初在“退让、谦让”义上似有区分。《书·尧典》:“(帝尧)将逊于位,让于虞、舜。”“逊”偏指退避的动作,“让”偏指给予的动作。“逊”与“让”似有语义发展的递进关系,但这种递进关系联系非常紧密且其中大有语义特征相同处,故“逊”“让”在“谦退”义上语义逐渐趋同,在文献中亦多连言,或有相为注解的关系。又同义并列组合成“逊让”,始见于汉。 文献中多有“让—逊”的对应替换异文,朱子语录例如: 今人不肯做工夫。……有自知不可为,公然让与他人。(宋刻本《池录》卷二九) “让”,徽州本、成化本、王星贤点校本作“逊”。“让/逊”为“谦让、退让”义。 朱子语录中诸本有“辞逊—辞让”、“揖让—揖逊”的异文,例从略。此外,朱熹《论语·八佾》集注有“恭逊”“揖逊”,《论语·子张》集注有“推逊”,《孟子·尽心上》注有“逊畔”,皆改“让”用“逊”(向熹,2016),也是“让—逊”作为构词语素的文献异文。 考察《朱子语类》中所有“逊”“让”作为参构语素(两者共有的义位)的词语,语录中“辞~、揖~、谦~、禅~、退~”作“逊”“让”者皆有;“推~、柔~、和~、卑~、~谢、~顺、~位、恭~、~畔”仅作“逊”,而作“让”的多存于先秦两汉文献,如《论语》《庄子》《史记》等,每一组对应的词语都可以视作一对同义词. 汉语避讳与异文词的产生: 避讳是文献异文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特色也催生了一部分词语的产生,如“嫦(恒、姮)娥”“真(玄)武”等,“让—逊”的替换即与避讳有关,也直接促使了二者作为构词语素的一批复音词的产生。 宋代避宋英宗赵曙之父濮安懿王之名“允让”讳,故以“逊”代“让”。历史文献中“辞让”用例诸多,“辞逊”则相对较少,但在《朱子语类》中有“辞逊”94例,“辞让”仅7例,其中大多是解释或阐发孟子“四端”的。 由避讳催生的大量以“逊”替“让”强势进入汉语词汇系统,“辞逊”在宋以降儒学者们认知中天经地义地成为“辞让”的另一个名称,即“辞逊”完全等同于“辞让”成为孟子“四端”之一(明清诸本不需避“让”讳,却仍大量使用“辞逊”),更促进了“逊”“让”在其他语境或词语组合中的替换。这种强势的文化因素的进入使得这种替换已不仅停留在文献层面,更影响到了汉语词汇,可以说,由于避讳而产生的异文,由最初的强制更改经过长期认知的重新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词语或语素替换,甚至对于不明避讳者而言也完全能够从语言演变层面去重新理解,这种替换完全有可能脱离避讳而类推创造更多的同类新词。如下图所示: 3. 汉语异文词核心语素 “同步构词”试探 蒋绍愚先生(2015)指出词语都是由构词语素构成,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离不开词语构成的研究,关于汉语词语构成问题主要有构词法、造词法、词汇化(董秀芳,2011)等理论。词库和词法、词法模式(董秀芳,2004)认为词库是一个语言中具有特异性的词汇单位的总体,词法是关于一个语言中可以接受的或者可能出现的复杂的词的内部结构的知识,或者说是生成语言中可能的词的规则,词库中的词可称为“词汇词”,根据词法在线生成的词称为“词法词”。词法模式具有三个特性:(1)一个成分具有固定性,另一成分具有语法类别和语义类别的确定性;或者虽然其中没有一个固定成分,但两个成分都具有语法和语义类别的确定性。(2)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固定。(3)整体的意义基本可以预测。 通过上文我们看到一个词的异文替换可以导致其作为参构语素的复音词发生相应的异文替换,这样的替换导致汉语词汇中多出了一批新词。由这种模式创造出的词语显然不是词库中的“词汇词”,而是通过一定规则生成的“词法词”。这种由异文替换引起的复音新词产生的模式也具有能产性,且替换语素以后的新复合词的意义与替换语素之前的复合词来说一般相同,新词的语义和结构完全参照旧词,所以相对而言比较稳固。由于其是词的同义替换而引起其作为构词语素的同等替换,且替换语素后新产生的复音词与替换之前的复音词词义相同,我们可称这种现象为核心语素异文替换的“同步构词”现象。 核心语素异文替换的“同步构词”模式部分符合“词法模式”的特性,如语义固定、整体意义可以预测等,但仍有不同。如“词法模式”多是有一个固定的语素而填入有不同语义的语素,如“~表”可以构成“手表、腕表、怀表、金表、石英表、机械表”等等,等于说是已经有一个“占位”等着各个语素对号入座;核心义素异文“同步构词”是一个替换项寻找另一个替换项的原有占位去替换它,像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总要抢其座位,这种竞争关系是相互的。我们试总结核心义素异文“同步构词”的几个特征: (1)作为参构语素的词的异文必须在某个或多个义位上同义。 (2)参构语素同义替换前后的一对复音词词义相同。 (3)如果一组异文替换的单音词有丰富的引申义,那么发生同步构词时其作为构词语素的参构义位可能是引申序列中的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 (4)所替换的参构语素及构成的复音词的音节一般对等,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不对等。如“胡乱V”缩略为“胡V”后,造成了“~说、~说话、~做、~思、~思想、~思量、~解、~杀、~写、~骂、~撞”等的大量同步替换。(潘牧天,2014) “帖—贴”最初作为词义不同的两个词,在各自引申过程中多有语义重合,且二者字形皆从“占”而在使用中逐渐趋同,由于它们形音义间的复杂联系,导致“帖—贴”的异文替换而引发由其作为参构语素的“X贴—X帖”“贴X—帖X”的同步替换。此外,外部因素的介入也促进了核心语素异文的“同步构词”,“让—逊”最初作为避讳改字的同义替换,经过语言的重新认知整合而作为核心语素替换导致“X让—X逊”“让X—逊X”等对应异文词大量出现,进而同步构成一批新词。“帖—贴”“让—逊”异文替换引发的双音词语素替换及新词产生模式可以看作是二者核心语素异文替换的同步构词。 参考文献 董秀芳 2004 汉语的词库和词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董秀芳 2011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 2015 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 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宗达,王宁 1983 训诂方法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潘牧天 2014 论“胡乱”的成词及“胡V”的由来. 辞书研究(3). 向熹 2016 汉语避讳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原文刊于《辞书研究》第三期 作者简介: 潘牧天,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与汉语史,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亚朱子语录文献语言研究”、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朱子语录文献异文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