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年轻时有过在撒哈拉沙漠濒临死亡的经历,所以,在法国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的作品中,生与死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奥斯卡与玫瑰奶奶》的主角,是骨髓移植失败后即将走向生命尽头的十岁小男孩小奥斯卡,而在《诺亚的孩子》里,身处战火之中的犹太小男孩约瑟夫,被修改了名字、年龄以及信仰,只为了在乱世中求得一席容身之地。 如果仅仅停留于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这毕竟是多么充满戏剧性的题材,垂暮老人为临终少年点燃精神之光,战争岁月里仍有人性的微光穿透黑暗,这些元素足以演绎无数赚人热泪的传奇——那么,施米特就不会是那个连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三项莫里哀戏剧大奖的传奇国民作家了。毕竟,在法国,他的作品与莫里哀、雨果、伏尔泰的作品一并列入法国教育经典榜单前十,《奥斯卡与玫瑰奶奶》更是被读者与《圣经》《小王子》一同列入“改变一生的书籍”的榜单。所以,《诺亚的孩子》里,小男孩约瑟夫在辗转流离中被拯救只是一个层面。战争结束,父母找到离散的骨肉抱头痛哭,从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固执且偏执地吃着盘中的食物,是一个侧影。藏在这些乱世百相背后的,还有另一个从语言、文字和信仰出发的身份认同问题。约瑟夫从试图改变自己的信仰到最终接受自己的民族身份,作为孩子们庇护者的牧师收藏犹太人的典籍和文字。从战乱到和平,从二战中的犹太人到始终存在的被迫害的少数人群,帮助人类留存火种的诺亚方舟,始终存在。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则更能体现施米特“会讲故事的哲学家”这一称号的特点。十岁奥斯卡的生命在本该最灿烂的季节戛然而止,他还没有经历过青年、中年、老年,没有体验过甜蜜、背叛、倦怠,即使最苦涩的五味陈杂,他也已没有机会体验。但玫瑰奶奶“神奇十二天”的建议——将生命最后的每一天都当成是人生中的十年——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十二天感受了此生已无法经历的20岁、30岁、40岁,直到120岁。在作者轻盈与诗意的书写中,无论是进入生命倒计时的十岁男孩,还是八十多岁还穿着粉色裙衫的医院义工玫瑰奶奶,都在一望无际的死亡面前表现出自己的高贵与从容。 “生命是一份奇特的礼物。开始我们往往高估了这封礼物,以为得到了永恒的生命。然后,又低估它,认为它腐烂,转瞬即逝,想把它抛弃。最后人们才明白,其实这不是一份真正的礼物,仅是一次出借。于是,我们就试着配得上这个生命。” 所有人,都应该试着去配得上这生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