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延伸句的句法分析(4)

http://www.newdu.com 2018-11-26 《语言教学与研究》 邓思颖 参加讨论

    通过限制省略的方式,把宾语省略而形成的句末助词,粤语也有一些例子,如例(32)的“话”(读作高升调的 ),用于回声问句,是说话者重复或部分重复另一个说话者刚说过的话,以求证听不清楚的部分(邓思颖2015:236)。这个句末的“话”,就是来自言谈动词“话”(读作低平调 ),表示“说、问”。例(32)的产生方式,就是把主语和宾语都省略,只剩下动词“话”,如(33)所示,大意就是“他吃了什么?我(再)问他吃了什么”。
    (32)佢食咗乜嘢话?他吃了什么?
    (33)[佢食咗乜嘢]+[()话()]
    后续语在粤语较为丰富(Luke 2012),而整体上粤语有较多的句末成分,成为粤语语法的特点。这个特点,可能跟自由省略、限制省略在粤语后续语中普遍运用有关,尤其是宾语省略,粤语好像比普通话更有弹性。例(34)所省略的是整个谓语,例(35)所省略的是部分谓语,而例(36)所省略的只是宾语,留下“我、寻日(昨天)、交”作为后续语。例(36)的后续语“我寻日交”(我昨天交),读起来比较轻、比较弱,不能重读,跟例(34)的“我”和例(35)的“我寻日”(我昨天)差不多。
    (34)我寻日交论文啊,我。我昨天交论文啊,我。
    (35)我寻日交论文啊,我寻日。我昨天交论文啊,我昨天。
    (36)我寻日交论文啊,我寻日交。我昨天交论文啊,我昨天交。
    甚至在比较复杂的句式里,宾语省略也可以接受,如例(37)、(38)的兼语句,虽然说起来稍为“啰嗦”,但正好是这种“啰嗦”,加强了叮嘱的味道,有功能上的特殊效果。例(39)、(40)是双宾句,无论是同时省略直接宾语“本书”和间接宾语“我”,如例(39),还是只省略间接宾语,如例(40)。这些例子,看来貌似两个独立句子,但实际上构成一个句子,后面重复的部分,如例(40)的“佢巨畀咗本书”(他给了那本书),只能轻读,不能重读,跟例(34)、(35)的情况相似。本文把这个重复的部分也分析为后续语,跟前面的主体句构成延伸句。这个较为“啰嗦”的后续语,作用就是担当“衬托”的作用,突显了前面主体句的重要,加强了说话者的语气,带出一种强调的效果(陈冠健2016),并且跟语体(genre)相关(Lai et al 2017)。这种宾语省略的手段,粤语可以接受,反倒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粤语空宾语的形成,本来很有局限(邓思颖2009;Tang 2011)。然而,我们推测,后续语内的所谓宾语省略现象,并非单纯的宾语省略,说不定是通过动词移位和动词短语省略所造成(Huang 1991a)。由于粤语动词移位比普通话动词移位高(邓思颖2003),动词移位为粤语提供了一个动词短语省略的便利,形成貌似宾语省略的现象。有关细节,只好留待日后详细研究。
    (37)记得提我带电脑啊,记得提我。记得提醒我带电脑啊,记得提醒我。
    (38)记得提我带电脑啊,记得提我带。记得提醒我带电脑啊,记得提醒我带。
    (39)佢畀咗本书我喇,佢畀咗。他给了我那本书了,他给了。
    (40)佢畀咗本书我喇,佢畀咗本书。他给了我那本书了,他给了我那本书。
    根据本文的讨论,普通话、粤语、英语都有延伸句,后续语都可以通过自由省略和限制省略所形成。它们的差异,并非质的差异,而是量的差异,即能形成后续语的方式是否丰富。这些例子的分布,简略总结于下,方便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