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德生(1875-1952),名宗铨,号乐农,江苏无锡人,是举世公认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和开创者之一。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大都停留在“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类的誉称上,即使有所纪念和研究,也多为泛泛谈论,而缺少全面系统的观照和深层次课题研究的意识。由此造成一种社会错觉,似乎荣德生及其业绩都是物质形态的。至于他热心公益事业,办学、造桥、筑路、建园林等等,亦都归结为回报乡井的善举而已。其实不然,读一读《荣德生文集》中第一篇文章《无锡之将来》(1912年10月),便可窥知一斑:无锡要拆旧城墙,筑大马路,辟大街市,造大商场,建大发电厂,在惠山造大公园,在五里湖、太湖之滨建别墅群,营构大型展览馆。一句话,原来的无锡什么都太小。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又大声疾呼“建设大无锡”。年逾古稀的荣德生对《人报》记者畅谈设想:苏锡常打成一片,蔚成大都会;修建贯通锡城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在双河尖及皋桥一带建工业区;在社桥头、棉花巷、锡山之南建住宅区;并明确指出,市政建设由地方共同戮力,远胜于纯由官方主持;资金不足,可以通过出让或出租土地使用权的方法来筹集。“苏锡常打成一片”,显然已属区域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其思路已与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相暗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实业家的荣德生,他不仅着力于自身企业和资本的发展,同时也着力于城市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企业和资本的积累与发展,是在时间轴上实现的;但其生存与扩展,离不开与它相适应的空间环境。大资本必然呼唤大空间。所以,荣德生造桥、筑路、辟建园林,那是优化空间硬环境;办小学、中学、大学、造图书馆,则是优化空间软环境。由此,民族资本就不再仅仅是民族资本了,而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有别于官方的一股社会力。民族资本与近现代城市化的互动发展效应,于此呈现。 所以我认为,研究荣德生,大有文章可做。人们常说,真正的大作家往往同时也是思想家,真正的大企业家往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学家。那么,荣德生的经济思想、社会发展观、教育思想、人生观等等,难道就会阙如﹖试看他写于1916年的《理财刍议》一文,便会明白荣德生的金融思想。他不是在“理”自己的财,而是在替国家构建金融理念及其措施。又如《公益第一小学规章规程》、《救国教育实施方案》、《公益工商中学近闻》、《江南大学组织大纲》等等,虽非均是荣德生的手笔,有的是媒体的报道,但无不与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息息相关。这也正是《乐农史料选编》在编辑体例上的一大特征,即有助于深入全面研究荣德生及其业绩的相关文字资料,亦择优入编。所以,公益工商中学学生的文论、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学生的诗文,也入编不少。据此可以检验荣德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的实践成果。企业的各项重要规章制度,也编入了《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 在此,不得不说到陈文源先生。陈先生作为《乐农史料选编》的主要整理者之一,早已对荣德生有所研究,尤其在史料收集上下了大功夫。哪怕片言只语都不轻易放过。采录的图照,也来之不易,极具有历史价值。其中有些史料和照片,连荣德生先生的后人都是在这次选编中才第一次见到。陈先生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提倡。无锡名人辈出,民族资本企业家曾经群雄并峙,需要我们的学者甘于坐冷板凳,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去搞研究,使无锡丰厚的名人资源真正充分地显现起来,成为我们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江南大学,似乎更有必要将这类研究纳入科研规划,为学校的人文学科创出特色打基础。 《乐农史料选编》可以作为当今民营企业家的读本。坦率地说,当今苏南诸城尚无一位民营企业家可以与当年的荣德生相比肩。个中原因,毋庸细说。海外大资本家写的书,当然也要读,但毕竟有些隔靴抓痒。中国民族资本家的经营之道、社会理念、行为道德、持家育人等等,更利于我们吸取效法,做大做强民营资本。大资本之大,决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的钱财多。荣德生之大,就深刻地体现在《乐农史料选编》之中。所以,加强研究荣德生生平业绩及其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对无锡曾经崛起的民族资本企业家群体的深入研究,为壮大民营资本,引导民营资本积极投入城市的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建设,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