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冯建军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的新作《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是继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瞿葆奎教授主编的《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之后,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20年的研究新进展所做的又一次系统梳理,也是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学科建设所做的又一重要贡献。 该书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两大专题“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为基本线索,同时适当收入了“教育学元研究”、“教育研究方法论”两大专题,共计收入11个专题,作者对这些专题20年来的研究历程及其特征、研究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加以反思和展望。咀嚼体味之下,深以为该书在提供思想案例、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与重建,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不仅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的讨论,而且提出了“交往说”、“自我建构说”、“生命说”、“指导学习说”、“生活说”等10多种学说。作者在每一个专题上,都尊重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尽可能展示各种观点,承认不同思想见解和不同价值追求的合理性,而不是以封闭的眼光去裁剪某种观点,或借助别人的文字阐发自己的观点。作者尤其善于展示不同思想观点之间的交锋,如在教育主体专题中,作者不仅回顾了“谁是教育主体”的争论,列举了“学生单一主体论”、“教师单一主体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论”等观点,而且在教师的社会角色中,围绕着“教师是谁”,展现了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公共知识分子”以及“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等不同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相互辩驳。 我们的教育研究一般只注重研究方法,不注重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方法是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论则是带有方向性和思维方式的特点。该书对大量纷繁的材料进行研究,有述有评,述评结合。这些评论不是对具体观点的评析,而是在方法论层面提出问题,针对整个专题研究进行反思。例如在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部分,该书介绍了各种逻辑起点后,作者对研究进行整体追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意义何在?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有”与“无”、“一”与“多”,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混淆与僭越,等等。作者在每一个专题的研究反思中,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力争上升到研究方法论层面,或者进一步追问引发读者思考,或者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育学元研究部分,作者指出20年来研究存在的问题是:概念使用混乱、观点之间冲突、“说”与“做”的分离;在教育功能研究部分,作者指出20年来的研究是“共识基础上的复制”、“隔靴搔痒式的争鸣”、“基础研究中存在冰点”,等等。这些反思站在方法论角度,更为深刻,更具有方向性,使后续的研究能够在这些前沿问题上多做思考并少犯错误。 该书不只具有文献资料和学科史的价值,还是进一步研究的指南。历史回顾展现了教育理论的脉络,在回顾中,也预示着教育理论研究将向哪里去,给后续者明确了研究的方向。例如,通读诸多专题,我体会到世纪之交教育基本理论的共同指向是“人”,这表现为:教育本质研究以人学为视野,教育目的指向真正的“人”,教育功能研究转向发展人的本体功能,“教育与人”的关系研究回归人的本性,教育学性质研究凸显人文性,教育研究追求人文的范式。在每一个专题中,我也能够感觉到作者提出的研究新动向。例如,在“教育与主体”中,作者描述的线索是:从20世纪80年代讨论“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到90年代讨论“主体性教育”,21世纪开始反思“主体性教育”,转向“主体间性教育”,今天还有“类主体教育”或“公共性教育”的议论。 理论研究要把握研究的前沿,这本书就告诉你,21世纪初中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前沿在哪里。只有把握了这一前沿,才能使我们的研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创新,而不是重复。(于伟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冯建军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1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