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梦窗词研究》后记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钱鸿瑛 参加讨论
自1998年春暖花开时节至今,悠悠六年过去了。当此刻为这本即将面世的《梦窗词研究》写“后记”时,回首前尘往事,一种说不清的甜酸苦辣滋味涌上心头。
    本书的问世,是偶然,是必然,抑是偶然中的必然?原先已参加一项集体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因故退出。1998年春,偶然看到当年有关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材料,虽几经踌躇,提出了申请,总觉得冷僻的吴梦窗,不为学人瞩目,中标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填申请表的13期是1998年3月1日,当年5月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98BZW012),1999年元旦开始动笔。写着、写着,似乎并不感到困难;可谁知前面有一场疾病等待着。那是2000年夏季,因患感冒转为支气管周围炎,不得不将准备出席澳门大学举办的中华词学国际研讨会的火车票临时退掉。漫漫酷暑,天天低烧,畏寒,弱不禁风,关在紧闭的房中。唯有窗外的高天成为我寂寞生活中最亲切的侣伴。凝望着高高天上的云彩,幻想化作一只飞鸿在天际自由翱翔。长期的病淡化了构思中的梦窗词研究,直至2001年春天,体质渐渐恢复,才重新握笔。书稿于当年12月10日写成,2002年春天经专家鉴定完毕;从此,开始走上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寻觅出版之路。从亲赴北京至托友人去,从母校出版社、工作单位出版社到其他大学出版社,从本地的人民出版社到外地的教育出版社,奔波了何止十家,都异口同声一个“不”字闭门。这也难怪,如今世道,学术著作本没什么“卖点”,印数极少,出版社肯定会大亏其本。于是在穷途末路中,我搜索枯肠,突发奇想将希望寄托于梦窗的同乡,以“弘扬故乡优秀文化遗产”为由,托同学向梦窗的“同乡会”申请资助。其结果依旧是闭门羹。唉!茫茫出版路,春花秋月等闲度。一年多过去了,出书没门。单位同事好心劝导:应该去申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我思忖:梦窗本非两宋最杰出的词人,梦窗词又素来给人以晦涩难读的印象,我的申请会成功吗?我怀着满腹狐疑,鼓足勇气于2003年5月提出申请。又度过秋月,迎来了春暖花开,终于在2004年3月8日接到了“同意资助出版”的通知,在欢庆之余,不禁陷入沉思。又联想到1998年申请时的一个“细节”。在申请表“经费”一栏中,填了两万元。当时这样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多是集体进行,我只一人,经费当然应少些。报上两万,批下来一万八千元就差不多了。意料不到的竟是批了三万元,比本人申请加了一万。这一万元令我沉思:感到激励与鞭策,信任与鼓舞。两笔名目不同、实质意义相同的资助基金,体现了党和人民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关怀以及对诚实的科研工作者们的关爱。
    说到关爱,在申请基金及写书过程中,我还得到了本院以及院外学术界同志们的鼓励与援助。例如最初申请社科基金,院里和所里的同志都曾给予鼓励;关于申请书应如何写,所里富有经验的同志不嫌其烦地为我指点;又如目前不易看到的关于梦窗的线装书资料,学术界中平时仅在某些学术会议才有机会可能碰见的同志,慷慨地将自己所珍藏的无私地复印给我,节省了我许多精力。诸如此类,我永远铭感于心。走笔至此,放眼远眺窗外,但见高天白云,绿柳依依,繁花似锦。
                                 钱鸿瑛于沪上小室
                                 2004年4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