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代我在大学教“中国文学史”课的魏晋南北朝阶段,初步对《文心雕龙》发生兴趣。60年代初,一度教“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又参加编写文科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于是对该书用力较多,写出了《刘勰为何把〈辨骚〉列入文之枢纽》、《〈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两文和《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的初稿。1976年后,指导研究生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同他们一起学习、讨论《文心雕龙》,温故知新,又陆续写出了十来篇。现在把它们结集成这本小书。 建国以来,《文心雕龙》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取得了不少成果。经过研讨,对书中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入,有些问题趋向明朗,有些问题则还存在着分歧意见。《文心雕龙》文句比较深奥,全书用骈文写成,字句的整齐匀称,带来意义上的模糊而欠明确。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够实事求是的现象。这是形成分歧意见的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写作这些论文,主观上力图统观全书,探究刘勰的思想体系,把他提出的理论原则同他对作家作品的批评联系起来考察,把他的理论批评同南朝其他文论联系起来考察,阐明刘勰文学思想的原来面貌。但这仅是主观愿望,是否真正做到,还要等待读者的批评。如果这本小书在对解决《文心雕龙》某些存在分歧的问题方面,能起一点积极的作用,那将是我最大的愉快。 关于风骨的解释,可说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意见最为纷纭的一个问题,本书收录了三篇从不同角度研讨它的文章。还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批评中的文质论》一篇,超出了《文心雕龙》研究范围,但对理解刘勰的文学思想关系密切,所以附录在后面,俾便参阅。 书中《〈文心雕龙〉产生的历史条件》、《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批评中的文质论》两篇是杨明同志帮助我写成的。他为此付出不少劳力,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