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前言(4)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王水照 参加讨论
    收入这套丛书的六个集子,并非以宋代的整个学术文化为论题,也不径直宣称以“宋代近世说”为指导原则,但我们仍可看出在研究思路上的传承和嬗变,学术精神上的衔接和对话。比如,浅见洋二的书名即标示出“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副岛一郎在《后记》中叙说他的《唐代中期的货币论》一文写作的潜在学术渊源,即是显例;而体现在他们各篇论证具体问题的论文中的宋史观,则有更多的耐人寻味之处。如果说宫崎市定的宋学论文,论题广泛而偏重于经济、制度层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本史学走向的话,那么这套六人集却多从文学层面落笔,而又突出“士大夫”即宋代文化的主要创造主体而展开,这在内山精也、浅见洋二、副岛一郎等人的论文中均有着重的表现,而有的书名更明确揭示了“士大夫”或“士人社会”是他们的论述基点。宋代以来,以进士及第者为中心的“士大夫”阶层,取代六朝隋唐的门阀士族,而成为政治、法律、经济决策和文化创造的主体,这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唐宋转型”的一大成果,也是认宋代为“近世”的主要依据之一,而所谓“自宋至清千年一脉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基于对这个特殊阶层之存在的体认。更重要的是,当“内藤命题”从经济史、制度史向思想史、文艺史领域延伸时,“士大夫”作为创造主体的地位就尤其显著。据我所知,1999年3月2l日,日本的宋史研究者曾在东京大学文学部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名为“宋史研究者所见的中国研究之课题——士大夫、读书人、文人或精英”,会议的主题就是呼唤以“士大夫”为中心的研究。自此以后,他们陆续在此课题上结集发表研究成果,如1999年勉诚出版《亚捆亚游学》7号特集《宋代知识人之诸相》、2001年勉诚出版《知识人之诸相——以中国宋代为基点》等。这确实可以说反映了日本学术界的一个研究动向。 
    由于抓住了士大夫社会的特点,以及印刷技术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巨大现代性,使内山精也从看似平常的题目中发掘出了丰富而崭新的意蕴。他论王安石《明妃曲》、苏轼“乌台诗案”和“庐山真面目”等文,吸纳融会接受美学、传播学等理论成果,描述宋代士大夫的心态和审美趋向,读来既感厚重而又兴味盎然。浅见洋二的《距离与想象》一书论题集中,他立足于对中国诗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对批评术语的特有敏感,从一系列诗学的或与诗学相关的命题中,细致地推考和论证“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令人颇获启迪。所谓“唐宋转型”,实际上从唐中叶起就初显征兆,与中唐枢纽论异名同义。副岛一郎即选取自中唐至北宋这一历史时段切入论题,对啖助、杜佑、柳宗元至宋初古文家、易学家进行探讨,举证充分,结论平实可据。当然,经济、制度等选题仍然受到学者的注意,尤其是宋代以来成熟的科举制度,对士大夫社会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高津孝就有多篇论文涉及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并有新的创获。保苅佳昭、东英寿两位则专注于作家个案研究,分别以苏轼词和欧阳修古文为论题,曾引起中国同道的瞩目。高津孝、保苅佳昭、东英寿三人都长于史实、文献的考辨,发扬了日本汉学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高津孝对于古文八大家的成立过程的系统梳理,其结论引用率甚高;保苅佳昭对苏轼词的意象分析和编年考证,也显出颇深的文史功底;东英寿对欧阳修文集版本的考察,亦称缜密细致,尤对日本尊为“国宝”的天理图书馆藏本作了迄今所见最为详尽的考评,认定其版本价值居现存欧集诸本之首,殆成定谳。 
    我和这六位作者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学缘关系,有的相识已达二十年之久。早在1990年,一批年轻的宋代文学研究者就在早稻田大学“宋诗研究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宋代诗文研究会”,自那以来,他们组织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迄今为止,举办了八次专题讨论会,编辑了十二期《橄榄》杂志,完成并出版了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的日译。而这六位作者,都是“宋代诗文研究会”的活跃成员。如今,他们年富春秋,属于日话所谓的“四十代”,学术事业正如日中天,未可限量。祝愿他们精进不止,继续贡献学术精品;同时盼望其它的日本学人来加盟这一宋学研究的群体,共谋学术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