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清代文献研究》序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冯浩菲 参加讨论
    在华夏最古老的重要典籍中,《仪礼》是相当难读的一部分。它主要记述先民们冠、昏、饮、食、燕、射、聘、觐、丧、虞等方面的礼节仪式,所涉及到的服饰搭配,礼器陈设,贽币等次,言辞容止,主、相、宾、介、门、阶、面、位、升、降、进、退,揖、让、兴,献、荐、祭、啐,歌、笙、间、合等等繁文缛节,不辨则不通,辨之又不暇辨。在多数学者看来,琐细纠结,枯燥乏味。故相对而言,历来传习者较少。但它毕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古老典籍之一,为诸多礼制之远源,凡研究三代以上历史、社会、民俗之学者又在必读之列。清代是《仪礼》研究的鼎盛时期。《中国丛书综录》之《仪礼类·传说之属》不计重复,共收书53种,其中由汉至明仅12种,有清一代竟达41种,为前者的三倍之多。这虽然只是一个很有限的统计数字,但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清代的《仪礼》研究是全方位展开的,大概除了在注体上没有人能跟郑康成的《仪礼注》竞高下之外,在其它各个方面,清人的研究却能超迈前贤。
    《清代〈仪礼〉文献研究》一书是邓声国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了解了以上简单情况之后,就会知道,这本书的选题难度较大,但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情况下,年轻的博士生敢于选做这一类难度较大的课题,确实令人鼓舞;更感欣慰的是,在读博期间不长的时限内,他如期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任务,而且完成得相当不错,颇有水平。
    粗略地说,这本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写作体式上看,该书的研究对象不是《仪礼》原文,而是有清一代以《仪礼》原文为研究对象所产生的一切论着,亦即其《绪言》中所说二次以上的《仪礼》文献。换句话说,该书是从文献学的方方面面入手,观察、研究、论述清代所出现的《仪礼》文献的一部专着。这种学术角度和结构模式,在《仪礼》研究方面前人很少采用,因此具有原创性,意义不小。倘推广开去,它可以运用于各种典籍文献的研究中,将会引导出无数同类而有意义的著作。
    其次,从内容上看,该书对清代《仪礼》文献既有全面关照,又有重点剖析。前者如对清代《仪礼》研究藉以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介绍、对清代《仪礼》研究三个阶段的划分和论述、对清代《仪礼》研究七大流派的区分论证、对清代《仪礼》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归纳讨论,等等,大致概括全面,区分有理,论证得力,观点鲜明,多有创见。后者,即重点剖析的例子,如对清代“五服”文献的研究、对清代《仪礼》文献之训诂体式、训诂方法、校勘的专章讨论,等等,大致分析细密,挖掘深刻,论列详明,证据充分,结论可靠。总之,点面结合,论述效果较好,看后使人对清代《仪礼》文献既能有全局性的印象,又能有方方面面的重点了解。
    再次,从学风上看,该书各章各节各条所论述的各种问题,所得出的各种结论,都以大量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也就是说,重证据,不尚空谈。
    还有,从学术的时代性上看,虽然研究、论述的对象属于古典文献,使用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术语,但观点新颖,与时俱进,语言清新、流畅,富有时代特征,没有陈腐味,可读性强。
    我在为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讲授《文献学理论研究导论》课程时,讲到《专书文献学》的研究、撰写问题。邓声国博士的《清代〈仪礼〉文献研究》一书,实际上就是一部断代专书文献学著作,倘题为《清代〈仪礼〉文献学》也行。可以说,除去研究《仪礼》的专家之外,对其它各种层次的学人而言,若要留心清代《仪礼》之学,能取该书一读,大大小小,均当不无裨益,都能产生导读、导研之类的功能。
    当然,这部书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初事整部学术著作的研究、撰写的年轻学者来说,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相信在今后的学术岁月中,倘有机会,不断加以修改,定能日臻完善。
                    2005年10月7日,序于山东大学贵馀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