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茆生、丁兴旺两位先生,原都执教于杏坛,出于对紫砂文化的浓厚兴趣,结合自己多年对紫砂历史、典籍的钻研心得,将明清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壶铭,特别是曼生壶的题铭进行欣赏评析。这些赏析文章在《江苏陶艺》陆续刊出后,引起业内外读者的浓厚兴趣,于是两位又一头扎进古纸堆中,重加考证,详加诠释,并有意将这些赏析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本书《紫砂壶铭赏析》的由来。本书选编了明清两代多位艺人和文人的优秀壶铭七十一则,其中曼生壶铭就选辑了三十七则。两位作者结合壶铭壶形,对每则壶铭先作诠释,后作简单的评价赏析,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章,为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做一点普及工作,为传承弘扬尽绵薄之力。 宜兴紫砂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紫砂装饰艺术也愈加多姿多彩,而壶铭陶刻仍为喜壶者最爱。欣欣向荣的宜兴紫砂行业,不仅做壶新人辈出,紫砂陶刻同样新手涌现,特别是外来贤士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当。陶刻工艺从业人员也在与时俱进,时见创新;但这种创新只有建立在深刻理解前人壶铭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推陈出新,千万不能乱点 “鸳鸯谱”。 眼下常见到一把把做工蛮不错的紫砂壶上那些不伦不类的铭文,俗不可耐的画面;那些喧宾夺主的、杂乱无章的布局;那些别出心裁、所谓创新的刀法运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管你是哪路来的“艺术大家”在未读懂宜兴紫砂陶之前,先请“刀下留壶”,切莫随便糟蹋高雅质朴的紫砂艺术。因此,这本书首先值得紫砂业内广大从业人员阅读,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而对广大紫砂壶爱好者乃至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茶文化爱好者来说,它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总之,我认为两位老先生此举为传承、弘扬紫砂文化做了一件实事。 当前,宜兴紫砂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一派繁荣的景象下,紫砂从业人员要少来一点得意忘形、自吹自擂的作秀,多学一点前人认真学艺、谦虚做人的优良作风;对历代艺人呕心沥血精心培育而形成的独特紫砂艺术少一点“摧残”,多做一点浇水培土施肥工作。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人也像陈茆生、丁兴旺两位先生一样,热情关注紫砂陶艺术,认真研究紫砂陶文化,从而形成一股弘扬宜兴紫砂陶文化的汩汩清流,营造宜兴紫砂陶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则为紫砂行业之万幸。 史俊棠 2006年5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