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紫砂壶铭赏析》序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史俊棠 参加讨论
  鉴赏宜兴紫砂壶,人们往往把握“泥、形、工、饰”四个字,即称颂其独特的材质美、别致的造型美、精湛的工艺美以及高雅脱俗的装饰美。而最常见的装饰为陶刻,陶刻是集诗词、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的砂壶装饰。从宜兴紫砂陶发展的历史看,在紫砂壶上题铭刻款,最初是艺人为了表明作者姓名、年代;后来偶然寄兴,选用现成诗句作为装饰点缀。紫砂陶刻艺人与文化人交往多了,书法、文学水平有所提高,便能“运刀如神”,撰刻铭文;而更多的是由爱好紫砂壶的文人直接参与撰写铭文,捉刀镌刻。这种情形发展到清嘉、道年间的陈曼生时代时,达到了“名工名仕,珠联璧合,堪称双绝”的完美极致,被称“曼生壶”的铭文,由曼生及其幕僚们精心构撰,不但切壶切茗、切情切景,而且字句隽永,含义深刻。有的化用历史典故,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有的恰如格言警句,堪称人生处世的座右铭:一时“ 壶以字贵、字以壶传”传为美谈。这些壶铭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反映了紫砂壶的文人情结,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遗产。
    陈茆生、丁兴旺两位先生,原都执教于杏坛,出于对紫砂文化的浓厚兴趣,结合自己多年对紫砂历史、典籍的钻研心得,将明清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壶铭,特别是曼生壶的题铭进行欣赏评析。这些赏析文章在《江苏陶艺》陆续刊出后,引起业内外读者的浓厚兴趣,于是两位又一头扎进古纸堆中,重加考证,详加诠释,并有意将这些赏析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本书《紫砂壶铭赏析》的由来。本书选编了明清两代多位艺人和文人的优秀壶铭七十一则,其中曼生壶铭就选辑了三十七则。两位作者结合壶铭壶形,对每则壶铭先作诠释,后作简单的评价赏析,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章,为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做一点普及工作,为传承弘扬尽绵薄之力。
    宜兴紫砂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紫砂装饰艺术也愈加多姿多彩,而壶铭陶刻仍为喜壶者最爱。欣欣向荣的宜兴紫砂行业,不仅做壶新人辈出,紫砂陶刻同样新手涌现,特别是外来贤士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当。陶刻工艺从业人员也在与时俱进,时见创新;但这种创新只有建立在深刻理解前人壶铭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推陈出新,千万不能乱点 “鸳鸯谱”。
    眼下常见到一把把做工蛮不错的紫砂壶上那些不伦不类的铭文,俗不可耐的画面;那些喧宾夺主的、杂乱无章的布局;那些别出心裁、所谓创新的刀法运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管你是哪路来的“艺术大家”在未读懂宜兴紫砂陶之前,先请“刀下留壶”,切莫随便糟蹋高雅质朴的紫砂艺术。因此,这本书首先值得紫砂业内广大从业人员阅读,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而对广大紫砂壶爱好者乃至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茶文化爱好者来说,它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总之,我认为两位老先生此举为传承、弘扬紫砂文化做了一件实事。
    当前,宜兴紫砂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一派繁荣的景象下,紫砂从业人员要少来一点得意忘形、自吹自擂的作秀,多学一点前人认真学艺、谦虚做人的优良作风;对历代艺人呕心沥血精心培育而形成的独特紫砂艺术少一点“摧残”,多做一点浇水培土施肥工作。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人也像陈茆生、丁兴旺两位先生一样,热情关注紫砂陶艺术,认真研究紫砂陶文化,从而形成一股弘扬宜兴紫砂陶文化的汩汩清流,营造宜兴紫砂陶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则为紫砂行业之万幸。
                           史俊棠 2006年5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