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毛时安:《航标灯》书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毛时安 参加讨论


    
    戴逸如/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
    我喜欢戴逸如的“文并图”。
    上世纪90年代中,我为他的《天·人·书》写过序。20年后为他的新书《航标灯》再度写序,这是缘分。在一个如此急剧变化的大时代,在波涛起伏的茫茫人海中,几十年的友谊和交往,非缘分莫属。也是荣幸。承蒙不弃,宁肯佛头着粪,也嘱我将浅陋的文字涂在他的书前。
    戴逸如对于漫画有过相当精深的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主编过一本堪称皇皇巨著的《世界漫画大师精品珍赏》。我相信,这一浩大的集漫画精品之大成的工程,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将漫画世界的奇山异水尽收眼底,而且熏陶了他的艺术品位,确立了他的艺术趣味,奠定了他的绘画思想。取法乎上,入门须正。野路子、游击队,固然能打一枪换个地方,但行之不远。战争的最后决胜还是正规军、大兵团。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凭一支笔走遍天下,固然和他个人的喜好有关,但更在于他的修养。
    对的,修养。
    他的画有修养,就像他的人有教养。他穿着闲散,但散而不乱,总给人洁净齐整修饰得体的感觉。他声音浑厚,但朋友交谈从不大声喧哗,或娓娓道来,或侧耳倾听。一脸谦和的与世无争。在今天这样一个剑拔弩张的时代,连一些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都不惮脸面大爆粗口的时代,他守身如玉,恪守为人处世的平和哲学,恪守知识分子的斯文,不紧不慢地从容处世,不求闻达,只求心安理得,让作品对得起喜爱他的读者,实在是很难得的。就这样,他写、画了几十年!他创作,我看,我们一起,慢慢走进一片晚霞。
    他的画,不是滑稽,不是莫里哀喜剧,是醒世恒言的轻喜剧。初看不笑,稍稍品味,会心一笑,还有余韵令你思考。很不同于时下流行的低笑点的玩艺儿。他又写又画,图文并茂。他把自己的常规产品谓之“文并图”。他的文字,洗练有思想,有时还有点小故事小戏剧,大都是他在书海漫游时从大部头书里打捞出来,是在茫茫人海中打捞上来的。他对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不良世态作温良、善意的批评和提醒。他的画带着一眼就能认出来的鲜明的戴氏风格。有传统中国画自然流畅的线条,水墨情韵,有西洋绘画轻松愉快、愉悦视觉的色彩。那个戴着红色贝雷帽的牛博士,是永不谢幕的主角。他上天入地,变化万千。他东张西望,想入非非。一只圆圆的趴在脸中央的牛鼻子,一对圆圆的铜铃似的牛眼睛,很讨喜很招爱的样子。他身上,有着中式文人的风雅,又不失西式绅士风度。在常人看起来很矛盾的东西,在他身上统一和协调。我们的许多前辈都这样的,如闻一多、冯友兰、朱光潜……现在这样的人和风格,是很珍稀的了。
    《航标灯》是戴逸如新作的结集。1971年,年方二十出头的他曾作为水手,出没在黄浦江的风浪里。夜晚,船行江上,听阵阵涛声,一片迷惘的深沉夜色。唯有航标灯在前方闪烁,微弱、飘忽而坚定。还有在心中回响的“年轻的航标兵用生命的火花,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灯光……”的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优美旋律。这部新书写的画的自然都是我们时代的所见所思,但它也是对往昔岁月的缅怀和致敬。戴逸如喜欢的这旋律出自“文革”前夕的纪录片《航标兵之歌》的主题歌,由海政文工团吕文科演唱。吕文科音域宽广,天衣无缝的真假声,有着迷人的抒情性。他还演唱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我自己就曾冒着风险,用印大字报和传单的白纸刻印过这些被禁的歌曲,使这些歌像微风吹拂过我们年轻的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道大变,戴逸如的艺术,技进于道,从黑白到彩绘,非昔日可比,但不变的是他的情怀,是他不动声色却历久弥新的价值观。情怀不老。他,仍然像当年的水手,在航道上遥望着航标灯,用他的绘画和文字去点燃人生的航标灯。
    起风了,下雨了,天黑了,雾霾了,有了航标灯,就有了坚定,有了穿云破雾的力量和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