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庄子“三言”试论——《庄子译注》代序(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杨柳桥 参加讨论
  在《庄子》全书里面,这“三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浑然一体的。在每一篇里,有的某一章就是“寓言”,某一章就是“重言”,某一章就是“卮言”;在每一章里,有的某一节就是“寓言”,某一节就是“重言”,某一节就是“卮言”;也有的某一章在文字形式上是“寓言”或“重言”,而在思想内容上却是“卮言”。例如,《逍遥游》篇,“北冥有鱼”一章,从整体上看,它属于“寓言”形式;而其中所援引的《齐谐》之言和夏革回答殷汤的话,就属于“重言”,同时也是“寓言”;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结论,便是“卮言”。又如,《齐物论》篇中“罔两问景”一章,《应帝王》篇最末“南海之帝”一章,它们只是“寓言”;《则阳》篇中“容成子曰”以下八个字短短的一章,它只是“重言”;又如,《知北游》、《庚桑楚》、《徐无鬼》等篇后面的零金碎玉、诘屈聱牙的短章,大概也都属于“重言”之类;而《齐物论》篇“大知闲闲”以后至“此之谓葆光”以前几章,都是“卮言”。又如,《应帝王》篇“天根问于无名人”一章,《秋水》篇河伯和北海若问答一章,《知北游》篇知问于无为谓、狂屈、黄帝一章,在文字形式上都是“寓言”,而在思想内容上乃是“卮言”。又如,《逍遥游》篇中“尧让天下于许由”、“肩吾问于连叔”两章,在文字形式上都属于“重言”,而同时也是“寓言”。
    由此可见,《庄子》全书,“寓言”是它文章的基本形式,“卮言”是它思想学说的具体内容,而“重言”乃是它借以申明它的思想学说的一些往古佐证。所以《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篇把“寓言”放在第一位,它是从《庄子》文章的主要形式说起的;而《天下》篇把“卮言”放在第一位,它是从《庄子》思想的具体内容说起的 ;两者各有所属,并没有任何矛盾。那么,《庄子》的思想学说,主要的是表现在它的“卮言”和“寓言”两种形式里面,它主要的是通过“寓言”的文章形式来表达它的“卮言”的思想内容的。“卮言”和“寓言”是统一的,而“重言”又是统一在“寓言”和“卮言”之中的。“卮言”和“寓言”,也就是《天下》篇所谓“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可见,在《庄子》全书中,“寓言”的文章形式占着绝大的比重,用来表达它的“卮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而借重于别人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见解的“重言”,占的比重是比较少的。所以《寓言》说:“寓言十九,重 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表达“卮言”的思想学说基本内容的,集中在“内篇”最前的《逍遥游》、《齐物论》这两篇里面。这最前的两篇,可以说是庄子学说的代表作。其他各篇都是围绕着这两篇的主题思想来发挥的。《逍遥游》这一篇是表达他的人生哲学“无为”主义的,《齐物论》这一篇是表达他的天道观(宇宙观)和认识论“天倪”说或“天钧(均)”说的。所以,《寓言》篇在评介庄子思想学说的时候,不但把《齐物论》篇中“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这几句话作了必要的、简括的解释,而且还扼要地摘录了这篇中“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些话;而《天下》篇的评介,除了具有《齐物论》的观点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而外,还具有《逍遥游》的内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所以,历来很多研究《庄子》的学者,都把《逍遥游》和《齐物论》 这两篇看得非常重要,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时人尚游说,庄生独 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书十馀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而已。”他正是接受了《寓言》和《天下》两篇关于《庄子》的评介而这样说的。近人李泰棻先生在《庄子研究》里,不但把这两篇看得非常重要,而且认为它们是具有有机的联系的。他说:“逍遥自在,归本于无为(《天运》篇云:“逍遥,无为也。”);因应无方,归本于齐物。然又必须深悟齐物,始能彻底无为;也必须作到无为,始能真正齐物 。而齐物重思想,无为重实践,又皆归本于自然,都是为‘道'服务的。这是庄子‘内圣外王'的理论体系。”他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捉住了庄子学说的本质的。
    一般都承认,庄子的思想学说是从老子的思想学说发展起来的,无疑地是完全正确的。老子谈“道”和“天道”,庄子也谈“道”和“天道”;老子谈“无为”,庄子也谈“无为” 。不过,庄子把“天道”发展为“天倪”或“天钧(均)”说,并且把老子的“无为”的下半截“而无不为”予以抛除,这就和老子的本旨大不相同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