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是唐代非物质文化的一个瑰宝,而唐镜亦是唐代物质文化的一个奇珍。唐诗与唐镜堪称唐代的双璧。在本书中,我们尝试着从中国铜镜文化的角度,探索唐诗与唐镜的互动韵律以及唐诗在唐镜中的应用与延伸。 唐代器物流光溢彩。唐镜具有集历史承载、年代连贯、文化内涵、时代特征、艺术构思、工艺技巧于一休的综合特质,这是其他器物无法比拟的。唐镜的材质、造型、题材、工艺,都较汉魏以降之铜镜有很大的不同,在品种、风格、纹饰待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异彩纷呈。特别是宝石镶嵌镜、金壳镜、银壳镜、螺钿镜、金银平脱镜等特种工艺镜,独树一帜,引领风骚,在中国铜镜史上空前绝后、叹为观止。 铜镜有正面和背面两个部分,光亮的正面以照容为主,饰纹的背面以观赏为主。直至今天,人们所看到千年前的唐镜正面,多数依然光亮耀目,照容功能卓越,可见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唐代诗人对此的赞美和诵咏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唐诗的一个主题。唐镜背面纹饰题材众多,绘真写实,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唐镜中的龙、凤、麒麟、八卦、神仙故事等纹饰,是古人信仰和习俗的反映,然更多的纹饰却与现实生活相关,其中大量使用禽鸟纹饰,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赏。因此,唐诗和唐镜至今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缘由,就在于其贴近现实,融入生活。 依据唐镜的正面与背面,本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赏镜读诗”,即鉴赏唐镜背面纹饰与品读唐诗。这部分展现了八类主题纹饰的一百面唐镜(另附对照镜),多用四首唐诗配一面唐镜的形式来加以诠释。第二部分“吟诗识镜”,即以咏吟唐诗来体会唐人通过唐镜正面的照容功能而抒发的各种情感世界。这部分也分成八类,选录了一百首唐诗,并加以适当的注释。 在本书第一部分“赏镜读诗”中,由于我们对唐诗和唐镜这两个不同的文化类别,进行了交叉释读和互相印证,从而对唐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如对图版1和图版2的探求,知道了隋唐镜铭“淮南起照”,系指南北朝分裂三百年后,隋文帝杨坚在淮南发布准备讨伐陈后主的征战檄文,此镜铭文是后来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物质佐证;明白了镜铭“仁寿传名”和“传闻仁寿”,乃是对仁寿年间(601-604)隋朝平息突厥,边陲由此和平安宁之历史功绩的称颂。又如中唐伊始,不少人物故事镜和花鸟镜中,出现海上山峦、云中楼阁、双飞禽鸟、连理花枝等纹饰,似科毫不相干。然而,通过寻觅和探索,在唐诗中找到了答案。吟读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楼阁玲珑五云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诗句,就由衷地感到这些唐诗内容与上述唐镜纹饰竟是的丝丝入扣,令人赞叹。唐诗和唐镜正是不同视角,反映出在天宝十五载六月的马嵬驿事件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魂牵梦萦。以图版45为例,六组比翼禽鸟和满饰边理花枝的镜纹,对照《长恨歌》主题,真可谓“天作之合”。以图版59为例,一对交颈鸳鸯的镜纹,对照李郢《为妻做生日寄意》:“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可说是“千古绝配”还有图片60、70、80等,完全想不到唐诗与唐镜纹饰竟会有如此绝妙的默契配合!真不知在当时,是铸镜人读了这些诗才做镜,还是诗人看了这些镜才作的诗。再比如鹤、雁、鸳鸯也是唐镜纹饰的重要内容,《全唐诗》涉及的“鹤”诗约有二千四百首,“雁”诗约有一千八百首,“鸳鸯”诗约有四百首,笔者仔细浏览全部有关唐诗,把其中认为最精彩最贴切的篇章随精美唐镜一起呈献给读者。 在本书第二部分“吟诗识镜”中,选编宗旨着重体现唐人对“镜”的哲学理念。 唐太宗的“以铜为鉴”、“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三鉴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唐代,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等人的诗篇中得以证实。唐玄宗的千秋节、千秋镜对当时及以后的中晚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诗人们力图找出历史教训以告诫后人。唐人认为铜镜具有“衡器”的作用,赞赏“宝镜无私光”而引出篇篇佳作。唐诗关于铜镜的使用及其哲理的延伸,涉及到政治、宗教、文化艺术及市井生活,产生了许多佳句妙语。所有这些,为我们“吟诗识镜”提供了分类依据。每当笔者吟诵孟郊《结交》:“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王建《求友》:“鉴形须晚镜,疗疾须良医。”贾岛《黎阳寄姚合》:“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唐磨。”杜荀鹤《和友人见题水居山阁八韵》:“鉴己每将天作镜,隐情常以海为杯。”……都会被诗句中传达“镜”和“鉴”的意境深深地感动和折服。据统计《全唐诗》涉及到“镜”与“鉴”素材的唐诗约有两千首,其中白居易89首,李白64首,孟郊44首,刘禹锡35首,杜甫29首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