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八奸》,针对臣下劫持君主的八种奸行,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是一篇专门论述治奸术的文章;该文不征引史事,完全是总结现实教训而写成的,它归纳得头头是道,很能说服人。 第十篇《十过》,指出君主应该避免的十种过错,并列举了因为这“十过”而遭祸的历史事实作为君主的借鉴;文章先列纲目,然后一一用故事说明,体裁别致,叙事也十分生动。 第十一篇《孤愤》,是抒写当时法术之士孤独与愤慨的代表作,它反映了当时权奸当道的严峻的政治现实;用词激越,笔端富有感情。 第十二篇《说难》与《难言》旨意相同,即论述向君主进说的困难,但比《难言》写得更为周详细密,充分显示了韩非对人情世故和君主心理的深入探讨,它体现了当时论说文的高度成就。 第十三篇《和氏》,与《孤愤》相类,它以和氏献璞被砍脚的故事来譬说法术之士的艰难处境,写得凄婉动人。 第十四篇《奸劫弑臣》,主要论述奸臣的奸行与治奸的措施,较全面地反映了韩非反对儒学而提倡法、术、势兼治的政治思想,是一篇可与众所称道的《五蠹》相媲美的政论文。 第十五篇《亡征》,如数家珍地一一列举了四十七种亡国的征兆,是对各种政治教训的理论概括;文章最后不但强调了亡国的内在根据,而且强调了亡国的外部条件,包含着合理的辩证法思想。 第十六篇《三守》,论述君主应该牢守的心藏不露、独自决断、亲理朝政等三条术治原则;“三守”与“三劫”对比十分鲜明,条理极为清楚。 第十七篇《备内》,是论述君主防备宫内贵臣、后妃、太子等劫弑篡位的文章,集中反映了韩非“人性自利”、“利”支配一切的社会观;文章最能体现韩文峻峭的风格,内容尖刻,用语露骨,韵散并出,比喻贴切。 第十八篇《南面》,论述明法、责实、变古等君人南面之术,突出地反映了韩非功利主义的思想原则。 第十九篇《饰邪》,从反对卜筮迷信开始,反复强调君主应以法令来整饬臣下邪恶枉法的行为,是一篇全面阐述韩非法治主张的代表作。 第二十篇《解老》、第二十一篇《喻老》,是我国解释《老子》的开山之作,在我国哲学史和训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两篇所不同的只在于解释的方法: 《解老》主要通过阐述道理来解释《老子》,句法谨严;《喻老》主要通过具体事例来喻说《老子》,生动别致。当然,韩非解释《老子》,往往是在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所以,这两篇是了解他法术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的重要篇章。 《说林上》、《说林下》两篇,是韩非为了说理的需要而搜录的故事集;文笔生动活泼、言简意赅,实为后世史料卡片与笔记小说的滥觞。 第二十四篇《观行》,论述观察行为的原则,很能辩证地看问题;文章短小精巧,骈句迭出,用极端之事作喻,形象鲜明,很有说服力。 接下来几篇短文,第二十五篇《安危》论述国家的安定之术与危亡之道,第二十六篇《守道》论述保住国家政权之道,第二十七篇《用人》论述使用臣子的基本原则,都是在宣扬作者的法术思想;第二十八篇《功名》论述君主凭借势位立功成名的方法,偏重于阐发作者的势治学说;第二十九篇《大体》则从整体出发,论述了治理社会的关键原则与法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描述了韩非的政治理想,是一篇高瞻远瞩的哲学短文。 至于《储说》六篇,汇集和储存了大量的史料、传说、寓言,用来说明其政治学说,因篇幅太大而别为“内”、“外”、“左”、“右”、“上”、“下”等篇。每篇先列出论纲为“经”,然后用若干事例来说明叫做“说”。“经”的文辞简明扼要,是“说”的理论概括和事迹述略;“说”的叙述详明生动,是“经”的实证和具体说明。“经”、“说”配合紧密,相得益彰,后人称为连珠体,是韩非对文体的一大贡献。 接下来四篇《难》,是对各种历史人物的言、行的诘难辩驳,韩非借此阐发了他的政治思想,因篇幅较大而分为四篇。文章思路开阔,发聋振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但充分体现了“争鸣”的学术气氛,而且能增进读者的思辨力,有助于驳论文的写作。汉代的文人就已深受其影响,如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其篇题的命名显然受到了它的影响;王充《论衡》中有很多非难前人学说的篇章,也可能是受到了韩非《难》篇的启发。 第四十篇《难势》,批判了慎到的唯势论,集中地反映了韩非贤势并治乃至法势兼治的思想。 第四十一篇《问辩》,以问答的形式阐明了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以及韩非对于思想理论界的统制主张,是一篇评论学术思想的短文。 第四十二篇《问田》,通过徐渠与田鸠的问答,阐述了逐级提拔的任人原则;又通过堂谿公与韩非的对话,反映了韩非为民献身的崇高志趣。 第四十三篇《定法》,也以问答的形式,批判了商鞅单行法、申不害独用术的偏颇,阐明了韩非法术兼治的政治主张,是了解韩非法术思想及其思想渊源的重要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