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心辞典》节目中出了一道题:“‘碑’原先是做什么用的?”参赛者答:“用来测太阳的影子。”主持人说:“祝贺你,说对了。”其实这答案是错的。 说“碑”原先用来测太阳的影子,是把碑误解为日晷的指针了。用日晷测日影,只需要一根棒状的指针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碑”。 “碑”原先是立在墓口上面的一个木桩或石桩,用来安置绞车、垂放棺木的。等到落葬完毕,碑没有用了,就被埋在坟堆里。木质的碑都腐烂了,所以一直没被发现。20世纪80年代发掘陕西雍县的秦公1号墓,在墓口发现了石碑,从而证实了“碑”原先确实是用来垂放棺木的。大概到了汉代,人们在安放好棺木以后,不再把碑埋到坟堆里,而是让它仍然竖立在坟墓前,并在上面镌刻了死者的名讳,于是就成了墓碑。由于墓碑是从安放绞车的石碑演变而来的,所以,汉代的墓碑都是上尖下方、中间有孔,仍然保持着原来安放绞车用的石碑的形状。汉代以前尚无墓碑,西汉的墓碑是最早的,所以保存至今的数量极少,仅在西安碑林能见到几块。唐代墓碑上部的碑首一般刻成盘龙纹,碑首中央有一小块平面用小篆镌刻着死者的名讳,其形状仍然是上尖下方的,这其实是一块缩小了的石碑。后来墓碑的形状渐渐变成上圆下方的了,篆额的形状也不再是上尖下方的了,说明这时人们已经完全忘记“碑”原先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了。 在一些研究生殖文化或性文化的书中,常常把后世墓碑上圆下方的形状说成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这是缺乏根据的联想,犯了“望形生义”的错误。 电视剧里汉以后的人拿爵喝酒,是错上加错 2001年3月10日《新民晚报》“古玩宝斋”栏的《西周后的爵是饮酒器》一文正确地指出,把爵称为斟酒器是不妥的。但该文只说“西周后”的爵是饮酒器,而对夏商时代爵的用途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似乎不够理直气壮。其实,爵既不是斟酒器,也不是饮酒器,而是一种祭祀时用来注酒的礼器。 商周时代有一种祭礼叫做礼,祭法是用一束茅草竖立在圭(玉器)上,把香酒顺着茅草束慢慢灌入,以象征神灵喝酒。春秋初管仲伐楚,指责楚国“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酒。”这礼所用的茅草即楚国进贡之物,而行酒之礼所用的注酒器就是爵。 商人好酒,而酒的度数又低,所用的饮酒器如觚、觯等容量都很大。周人禁酒,饮酒器大大减少。但从夏代到西周,一直有爵。爵的形制虽有变化,但其容量一直不大。因为爵并非实用的饮酒器,而是如《说文解字》所言是一种礼器,只是用于象征性地向茅草束注酒而已。至于《说文解字》又说爵的形状像雀,并引申为告戒饮酒者节制和满足云云,则纯粹是许慎的臆测与附会了。 爵始见于夏代,盛行于商周,春秋以后不见了。究其原因,应是春秋后礼崩乐坏,商周旧礼遭到破坏所致。以爵注酒于茅草束的礼渐废,爵的用途也渐渐不为后人所知。不过祭祀时以酒歆神的做法还是保留下来,只是变为直接把酒洒在地上,没有礼那么繁琐了。 顺便说一句,有些电视剧让汉代以后的人物还拿爵来喝酒,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秦末汉初就有名片了 现今在社交生活中,名片已成为不可缺少之物了。可是你知道,名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又是怎样演变的吗? 名片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已出现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这“诣”就是汉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谒。这三枚谒是用木片做成的,长24.8厘米,合汉代1尺,宽9.5厘米,厚3.4厘米,谒面顶部中央写一个“谒”字,右边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扬朱然再拜”,谒面有一大片空白,这就是书写贺礼钱数的地方。 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名时用的名片,通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使用的是一种比较简易的名片,叫做“刺”(札)。刺因“书以笔刺纸、简之上”而得名。朱然墓中同时出土了14枚刺,也是长1汉尺左右的木片,但宽仅3.4厘米,厚仅0.6厘米,既薄又窄。刺面从上到下有一行墨书:“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刺的内容比谒亲切得多,刺面也没有可写别的文字的空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