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首都北京的习俗是在脖子上缠端午索,主要给儿童使用。根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这里非常强调“午前”,可见当时人们心目中端午节最关键的时刻还是“午时”。端午节强调午时,正如我们过春节特别强调半夜“子时”一样。 现代日常生活中蚕丝已经很少见,一般都改用五色线。民国时期,南京人用五色线编织细绳,名叫长命缕,缠在孩子手臂上。比较复杂的长命缕上还挂一个布制小老虎或布制小粽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缠五色线的习俗还比较常见。 香囊 香囊,指装裹了具有辟邪作用的药物或香料的袋子。各地名称不一,有香囊、绣囊、香包、香布袋、艾包、雄黄荷包、朱砂袋等等。为方便起见,此处统称为香囊。 宋代以后的端午节习俗中常常出现各种袋状饰品。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棉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裛汗也。”这种装了蚌粉的袋子戴在幼儿身上,据说是用来消除汗味的。能够除汗味,应该算作香囊。可是记录者只看到它除汗味的实用效果,却忽略了它辟邪的精神功能。我们怀疑这说法不准确的理由是:平时孩子也出汗,为什么平时不用,只在端午节用?所以,这种袋子应该跟后来辟邪用的香囊具有同样功能。 明清时代香囊成为流行的端午节饰物。香囊中包裹的东西各不相同,有装填了朱砂、雄黄一类药物的,也有装填了沉香等香料的。万历时期浙江《新昌县志》云:“佩香囊、艾虎。”有些地区的香囊中装的是朱砂(也是古代辟邪药物),所以叫“朱砂袋”。如清雍正时期《辽州志》云:“系五丝,佩朱砂袋。” 现代一些地区如河南、河北、湖北、陕西、山西、四川、广东等仍有端午佩带香囊的习俗。河南洛阳的香囊是用硬纸包裹艾叶、雄黄等,折叠成粽子形状,外边缠满五色彩线,挂在小孩子胸前,目的是辟邪。山西太原的香囊与洛阳相似,但是大人、孩子都可以佩带。只是大人都挂在腰里。湖北武汉的香囊做成菱形,或猴子形状,使用方法是背在孩子的背上。四川成都妇女在端午回娘家前,用红绿绸缎做成海椒或金瓜形状,内装香料,叫做“香包”,挂在孩子胸前。成都也有做香包赠送亲友的习俗。 河北南部邯郸县的传统习俗是在五月初四这一天。姑娘们采集艾叶,缝在丝绸小包里,叫“艾包”。艾包挂在胸前衣扣上,或辫梢上。也有装其他树叶的。其歌谣唱道:“戴上艾,不怕怪;戴上杨,不怕狼;戴上柳,不怕狗;戴上槐,大鬼小鬼不敢来……”从歌谣可以看出来,艾包里的这些树叶都是用来辟邪的。河北东部农村还有“扔灾”习俗。端午节前一天开始佩带艾包,端午下午立刻扔掉,称为“扔灾”。意思是把所有灾难都抛弃掉。这端午“扔灾”的习俗跟某些地区通过放风筝扔灾的习俗非常相似。 (摘自《话说端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