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符、五毒衣 1.五毒的含义与功能 这里所谓“五毒”,是指人们心目中五种有毒或有害的动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所说的五毒有一些区别。有三种说法比较常见:一说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说则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说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把这些动物称为“五毒”,主要是一种民间思想观念,并不完全符合科学道理。按照科学观点,这些动物不都是有毒的。比如壁虎就没有毒性。蛤蟆略有毒性,但毒性不大。只是在古人心目中,它们都是高度危险的动物。 五毒图案的使用目的共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它们的凶恶面目驱逐各种邪气从而保护人,即辟邪。另一种是为了消灭它们,免得它们给人造成伤害。 2.以毒攻毒的五毒符、五毒衣 古人为了抵御端午时节的邪气,通常悬挂、张贴神像(如张天师、钟馗)或者各种符咒。把五毒图案用作驱邪方法的时候,五毒图案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符咒。其中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五毒模型或图案在宋代已经出现。《岁时杂记》记载,宋代端午节男女把艾蒿(或人工仿制艾蒿)插在头上,并且在艾蒿上再装上“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及天师形相……”。这里的五毒不大可能是真实的动物,应该是模型或者图案。明清时代,妇女头戴五毒图案的装饰品广泛流行。《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妇女端午节也有在头上“簪五毒、五瑞花草”的习俗。 儿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袭,所以,儿童服装上出现五毒图案最多,甚至出现专供儿童穿用的五毒衣。天津旧俗给幼儿穿五毒衣、五毒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虫叮咬。 古代的宗教人士利用民间习俗,把五毒图案正式制成“五毒符”赠给施主。清初庞嵦《长安杂兴》诗云:“一粒丹砂九节蒲,金鱼池上酒重沽。天坛道士酬佳节,亲送真人五毒符。”这是道士所为。清代顾禄的《吴趋风土录》又记载了尼姑也制作五毒符:尼姑们在尼庵里用五色彩笺,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一种类似蜈蚣的多足虫)的形象,赠送给她们的施主。施主们回家贴在门楣或床边,据说能够驱赶毒虫,称为“五毒符”。由此可见,道门、佛门都参与到端午民俗活动之中了。 民国时代南京人用五色纸折叠成方形,剪出或画出五毒形状,贴在门上或床头,用来禳灾。如今民间剪纸作品中五毒图案的用途大多如此。 3.以消灭五毒为目的的五毒符、五毒饼、五毒菜 有时候人们把五毒当作所有害虫的代表,在节日里驱逐或“杀死”它们,以象征驱逐和杀死所有害虫。明代吕种玉《言鲭》记载:古代山东地区并不在端午节使用五毒符,而是在谷雨日:“……绘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蛇、虺(毒蛇)、蜂、蜮(蛤蟆)之状,各画一针刺。刊布家户,贴之以禳虫毒。”画面上用针刺毒虫,显然不是想利用它们来驱邪,而是为了杀死它们。不过,吕种玉由此推测最早的五毒图案是用在谷雨,而不是端午,他的根据不充分。有可能是当地农民把端午节的五毒移植到谷雨节了。 清代至民国时期,北京、南京都有专门的以消灭五毒为目的的食物——五毒饼、五毒菜等。当时北京富裕人家购买有五毒图案的糕饼,叫“五毒饽饽”,味道甜美,也用来馈赠亲友。这种五毒饼的原料是玫瑰花、蜂蜜、白糖、核桃仁、松仁作馅,外包白面粉酥皮,香甜可口,上面加盖红色的五毒形象。民国时代,南京的五毒菜是杂炒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木耳)等五种原料制成。这些食物原料并没有任何毒性,南京人只是把它们当作五毒的代表使用而已。吃五毒食物,就代表着消灭了五毒,人们由此得到安全。 无论是利用五毒来辟除邪气,还是象征性地消灭五毒,端午节有关五毒的习俗各种都跟科学没有多少关系,它们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形式。人们利用五毒的恐怖形象,提醒大家对各种威胁保持警惕,爱护生命。 五彩丝 五彩丝就是缠在胳膊上的五种颜色的丝线装饰品。个别也有缠在脖子或脚腕上的。汉朝人首先在端午节使用五采丝。他们认为可以避免被兵器和鬼怪伤害,还可以避免瘟疫。这个习俗从此绵延不绝。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地区流行于端午节用五彩丝缠在胳膊上,这样可以不得瘟疫。这和汉代缠五彩丝的观念基本一致。只是名字变为“避兵”。此书还记载当地另外一种近似习俗——系长命缕,就是用丝线把楝树叶缠在胳膊上。楝树叶也具有浓烈芳香,在古人眼里具有驱邪却病功能。从“长命缕”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所谓的“驱邪”实际上就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北朝则流行所谓“合欢索”。《古今类传》引《燕志》说:北方人五月五日编制“合欢索”缠在胳膊上。从使用方法看,这个合欢索与古代的五彩丝是同类的饰物。北朝人还继承了汉代人手戴条达的习俗,改名“彩条达”。《初学记》记载:“北人五日以什彩缠臂,一名‘彩条达’,又名‘彩条脱’。” 北宋东京城汴梁端午节有使用百索的习俗。百索是从五彩丝发展来的,做法不一,比较华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