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史讲座》试图将讲座活泼亲切、与读者互动的长处,和国人潜在的渴求知识统系与思考自主的阅读习惯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一次“时尚”与“传统”的对接。而之所以一眼觑定“中国史”为突破口.则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发展现状与社会关注度,更具备进行上述尝试的条件。 新型的图书,呼唤着新型的作者。我们兴奋地看到,当前中国史学界正活跃着这样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新型作者。他们大多在改革开放的深化中成熟,他们的学术进路伴随着外文热、电脑热、新思维、网络化等等现代化的习尚,也因而与广大的读者群有着更多的表述、欣赏的共同点;然而同时,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在中西交通的大背景中,较之其他学科更为迅速的发展,又为他们提供了丰厚的学术土壤。 我们不能在这里系统回溯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历程。只须指出三点:其一,由民族危亡到民族振兴的现实历史,使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在中西交流的总趋势中,表现出高度的现实关怀、人文关注与世界性的视域;从而在学理深入的同时,与“学点历史”这一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诉求,桴鼓相应。其二,大量的出土文物、文献,为中国史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层出不穷的,为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料,这不仅促使了近现代史料学的发达,更引发了林林总总的史学流派;有关历史观、方法论的热烈讨论,在催生无数的科研新成果的同时“百家争鸣”,并对文学、哲学、文化学等等的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又促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派新气象。于是,其三,近现代中国史学领域,诞生了远比其他学科为多的大师巨匠,而今天,活跃于史学界的新型学者,正是通过“世纪回眸”等深刻反思,站在巨人肩上,而同时富于时代感的探索者、创新者。 《中国史讲座》系列的构想与具体设计,正是在广泛吸纳这样一批新型学者的意见,同时研究了当前颇多争议的中学新编历史教材之得失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她的九个分册,仍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晚清九个历史时段划分,以清眉目;然而对于每一时段的描述,却突破了帝王史、政治史的框架,在讲座体的基础上吸取了最新的史学理论的精神,以专题讲座为纬,以时间线索为经,由多元的现代性的视域,择取纠结有诸多矛盾因素的历史片断,通过生动可感的描述与犀利有别裁的透析,在梳理纠结点之前因后果的同时,前后串联,带出整段历史的演进轨迹。如果说坚实的史料学基础、严谨的科学精神、可读的历史描述是丛书各分册的共性,那么,彰显学术个性,同时随史赋采,各极其趣,则使各分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相信读者会随着作者们娓娓动听的史事讲述、深入浅出的个性思辨,在感受阅读愉悦、思想开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国历史的知识统系与精神要髓。 丛书各册各讲还设计了“关键词”、“问题讨论”、“原始资料”、“视野拓展”等相关链接块面,帮助读者提纲挈领、深入阅读,引发自己的思考。相信这些设计对于青年学子与社会读者会尤其有用。 《中国史讲座》的九个分册,将于2007年底至2008年底之间陆续推出。至于丛书的设计与写作是否确实体现了我们的初衷,则请读者批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11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