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论妍和丑——《书法创作论》代序(6)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沃兴华 参加讨论
    唐代书法,早期与中期有重大变化,在楷书和行书方面,初唐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人的书风继承二王,点画细挺,结体颀长,以清朗俊逸为特征,中唐颜真卿等人的书风点画粗犷浑厚,结体宽博开张,与初期相比,一正一反,从妍到丑,走了个极端。在草书方面,二王和初唐的草书以尺牍为主,字字独立,大小正侧与轻重快慢等各种变化比较细腻。到中唐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他们的创作方法“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笔阵图》”,与二王及初唐不同。他们的书法风格“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如熊如罴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拟,涵物为动鬼神泣,狂风入林花乱起。殊形怪状不易说,就中惊燥尤枯绝,边风杀气同惨烈,崩槎卧木争摧折,塞草遥飞大漠霜,胡天乱下阴山雪”。 毫无疑问,草书的变革特征也是从妍到丑。
    对于这种转变,我们来看当时人的评论,杜甫诗云:“羲之俗书趁姿媚”,张怀瓘《书议》说王羲之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又说:“逸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 当时人认为王羲之书法过于姿媚和妍美,这种共识显然是时代文化的影响。开元、天宝年间是唐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外开拓疆土,威震四夷,对内发展生产,农业手工业发达,而且,民族关系改善,中外交流频繁……欣欣向荣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反映到文化上,无论诗歌、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变得慷慨激越,纵情恣肆,蔚成一派“盛唐之音”。时代文化让当时人觉得二王书法不够雄强不够豪迈,过于妍媚了。至于书风究竟怎样追时代变迁,随人情推移,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杜甫诗云:“书贵瘦硬方通神”,推崇倔强。张怀瓘《书议》说:“风神骨劲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草书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所谓的风骨是:“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巍然”。两人的表述有相同的意思,也有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出于时代共性,不同的个性使然。
    对于中唐的书风变化,后代人也有各种看法,正面肯定的很多,反面否定的也不少,这里以反面意见为例,来看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结果发现还是时代文化和个人趣味主导着人们的妍丑判断。宋人不满狂草,苏轼在《题王逸少帖》中指责说:“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米芾《宝晋英光集》也诋毁说:“张颠与柳颇同罪,鼓起俗子起乱离,怀素猲獠十解事,仅趨平淡为盲医”。黄庭坚则讽刺狂草作品“但可张之酒肆也”。这种同仇敌忾,源出尚意书风,尚意是理性的,不能接受狂草的感性宣泄。尚意的创作在点画和结体的变形处理上需要有考虑的时间,而狂草创作说时迟,那时快,“忽然绝叫三五行,满壁纵横千万字”, 根本就没有考虑时间。尚意的时代书风使宋代书家众口一词,贬斥狂草。除此之外,南唐李后主批评颜真卿书法说:“如叉手并脚田舍汉”,明代项穆批评怀素“变亂古雅之度,竟为诡厲之形”,“失之警怪”。清代劉墉《论书绝句》说得更加刻毒,“醉素书狂绝後前,蛇神牛鬼若为贤,市倡本自无颜色,涂抹青红亦可憐。”仔细分析这些批评意见,都与个人趣味有关,南唐李后王作为亡国之君,肯定受不了颜真卿书法的雄强。项穆的《书法雅言》说:“宣圣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审斯二语,与世推移,规矩从心,中和为的”。他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当然不能接受狂草的颠逸。刘墉的书法“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簮花”,即使到晚年,誉之者称为“精华蕴蓄,劲气内敛”,也与狂草书风完全不同,他当然要竭力反对。
    综上所述,古代书论对妍丑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除了问题本身的复杂之外,还因为研究者的复杂。每个人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所形成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决定了研究者的立场、态度和方法,决定了妍丑观念的千差万别,最后使妍丑问题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此亦一是非,彼时一是非,变得更加复杂了。妍丑问题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不仅是书法问题,也是人的问题。
    五、不是结论的结论
    妍丑问题相当复杂,古人的妍丑观念各各不同,我们研究妍丑,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妍和丑不是分离而固定的两个极端,从形式特征上,我们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别,但是决不能将这种差别教条化和绝对化,应当从比较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研究者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的相对性和变化性,于古人千差万别的描述中抓住问题的本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