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论妍和丑——《书法创作论》代序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沃兴华 参加讨论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妍和丑是两个重要的审美内容,它们常常以并举的形式出现,例如: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在跋王献之法帖时说:“所谓法帖者……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使人骤见惊艳,徐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元代马致远在一首曲子中赞叹张玉喦的草书说:“千般丑恶十分媚,恶如山鬼拔枯树,媚似杨妃按《羽衣》。”清代傅山的《霜红龛书论》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妍丑并举的例子在古代书论中很多,妍和丑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大致来说,一个表示优美,一个表示壮美;一个体现阴柔,一个体现阳刚,它们反映了书法审美的基本内容。
    妍和丑是审美对象,书法家在创作时,通过各种方法去表现它们,可惜大量作品不是过了,就是不及,过和不及都不能产生美感,从理论上来说,过和不及应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妍和丑有所区别。但是,传统文化强调一元下的对立统一和变易转化,主合不主分,因此表现的到位、过和不及在名称上不加区别,都用同一个词来表述,古代书论中的妍和丑既表示审美内容,同时又兼有贬义,这种现象借用文字学理论来说,叫做“美恶不嫌同名”(古文一字多义,甚至可以兼有相反的含义,如乱训烦乱,又训治理;徂训来,又训往;受训接受,又训授予,因此晋人郭璞在注《尔雅》时说:“美恶不嫌同名”)。
    到了近代,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强调分析,同名开始分化。一般来说,妍表现得不到位的,例如在工致、姿媚、圆融和精巧等方面做得过或不及的,被称为俗。妍与俗剥离之后,批评俗就不会伤及妍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人们在区别了妍俗之后,忘记了对丑的剥离,丑表现得不到位的,例如在怪奇、拙朴、犷野等方面做得过或不及的,却没有用新词加以分化,仍然统称为丑,而分析的方法又不许美恶同名,结果慢慢地,丑就仅仅被当作过或不及来理解了,今天人在批评丑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原先的审美内容统统勾销了。于是出现严重恶果,传统审美理论一方面因为抽掉了丑,变得跛脚起来,内容极其狭隘。另一方面妍缺少丑的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失去了矛盾冲突,失去了内在张力,变得越来越空洞和萎缩。两方面原因的合力作用,使曾经周洽完满的理论大厦轰然坍塌。
    当代书法因此陷入空前的混乱与迷茫,一些人死抱着那已经枯萎的妍,倡导新帖学,主张回到二王,激活唐楷,结果因为缺乏丑的摩荡,毫无生命活力。另一方面,一些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学中丑类风格的作品,却被斥为“丑书”,在国字号的展览中遭到封杀,在主流媒体上遭到诛伐,封杀和诛杀不需要任何理由,只一个丑字便可祭起屠刀。想当年刘熙载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到今天,丑的审美内容竞被删刈尽净,作品只要一沾上丑字便无足观了。这就是当代书法理论的现状,这就是当代书法创作的现状,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现状!
    我从来没有用这样沉重的心情来写一篇论文。
    我知道情绪不能代替说理。思考问题必须理性,下面我想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妍丑问题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探讨。
    一、对比的方法,看妍和丑的形式特征
    对比方法就是不考虑研究对象的整体关联,将它们看作是两个极端,通过对比,揭示各自的造型特征。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西方美学理论以优美与崇高并举,其内容与妍丑相同,优美就是妍,崇高就是丑。但是中西方在表述上有较大差异,中国注重感性意象,西方强调形式分析,两者各有所长,可以互补,本文先综合这两种表述,对书法艺术中的妍和丑作一特征分析。
    1、妍的特征
    王德峰先生在《艺术哲学》中列举了优美的几个特征:和谐、宁静、轻盈、活泼、精巧、工整、姿媚、圆融、潇洒、飘逸等。他以欧阳修的《采桑子》一词为例:“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认为“全诗以轻舟、绿水、长堤、笙歌、沙禽等物象,以逶迤、隐隐、无风、不觉、涟漪、惊起、掠岸等动静之态,构成其内在视域,让宁静、和谐、轻盈、飘逸之优美意象得以自然呈现……是为典型的优美之作。”
    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一书中说:“爱的对象总是小巧的。……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象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美的对象的另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它们的各个部分的线条不断地变换它的方向,但它是通过一种非常缓慢的偏离而变换方向的,它从来不迅速地变换方向使人觉得意外,或者以它的锐角引起视觉神经的痉挛或震动。松驰舒畅是美所特有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