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诗文集汇编》一书最大的特点,是对当前学术研究各个方面的原始资料进行了极为精当的汇编。首先,对近年来清诗研究者高度重视的八旗诗人群、闺阁诗人群、地域文学流派的诗人群体,《清代诗文集汇编》作了大量的收录。八旗诗人群主要由皇室贵胄、皇子贝勒以及由此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八旗子弟诗人群构成。清代十一位皇帝,除溥仪外,都有着数量可观的“御制诗”,尤其是乾隆皇帝,其御制诗共四百三十四卷,收诗四万一千八百首,规模相当惊人。在八旗诗人中,比较优秀的诗人及其作品,《清代诗文集汇编》收录的有弘瞻的《鸣盛集》、英廉的《梦堂诗稿》、国梁的《澄悦堂诗集》、顾太清与奕绘的《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宝廷的《偶斋诗草》等。值得红学家注意的,是敦敏的《懋斋诗钞》与敦诚的《四松堂集》。前者保存了许多与曹雪芹诗酒唱和的作品,而后者则较多涉及曹雪芹本人的事迹,是红学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另外,明义的《绿烟琐窗集》中的《题红楼梦》组诗二十首,也是有关《红楼梦》早期文献之一,值得红学家特别关意。 闺阁诗人的作品,《清代诗文集汇编》共收录四十六部,比较有名的,有柳如是的《河东君诗集》、王端淑的《吟红集》、梁兰漪的《畹香楼诗稿》、席佩兰(袁枚女弟子)的《长春阁集》、孔璐华(孔子第七十三代长孙女)的《唐宋旧经楼诗稿》、袁绶(袁枚孙女)的《自然好学斋诗钞》等,其中席佩兰的《长春阁集》备受袁枚称赞,袁枚称其诗“字字出于性灵,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机清妙”。 清代的地域诗人群也十分活跃,《清代诗文集汇编》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吴中二冯”(冯班、冯舒)、“云间三子”(李雯、陈子龙、宋征舆)、“岭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的作品基本都予以收录。另外,《清代诗文集汇编》还收集了“高密三李”(李怀民、李宪曰高、李宪乔)代表人物之一李宪乔的《少鹤诗钞》、“娄东十子”(黄与坚、周肇、顾伊人、许九日、王异公、王虹友、王惟夏、王端士、王怿民、王次谷)代表人物黄与坚的《忍庵集》、周肇的《东岗诗文钞》,“西泠十子”(毛先舒、柴绍炳、陆圻、丁澎、孙治、张丹、吴百朋、沈谦、虞黄昊、陈廷会)中毛先舒的《东苑诗钞》、柴绍炳的《省轩集》、沈谦的《东江集钞》、丁澎的《扶荔堂诗文集》以及河朔诗派申涵光的《聪山集》等诸多诗人作品。地域文学一直是被遮蔽的文学景观。就某一个具体作家而言,在深度上可能比不上钱谦益、王士等人,但在广度上,却能在整体规模上给研究者以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另外,由于地域文学较少地受到官方机构的监视,其土生土长的民间精神,或多或少算是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比如清初活跃在扬州、泰州地区的布衣诗人群。因此,《清代诗文集汇编》对这些地域诗人群体的集体出版,必然引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研究热潮,同时为清诗研究在广阔的多元文化视域里提供丰厚的文献资源。 其次,清代诗歌的选材上,《清代诗文集汇编》尽量避免被某种文学理念所支配,尤其是没有纠缠在清诗是宗唐还是宗宋这一问题上。严迪昌在《清诗的价值和认识的突破》里就说:“虚悬一个‘唐诗’或‘宋诗’的标杆来绳衡清诗,乃是削足适履之举。至于以之来贬抑一代清诗的价值,更是对事物‘因’‘变’规律的悖背。”不可否认,清诗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以韩、欧、苏、黄为宗师的宋诗派风格,譬如从钱谦益的《初学集》、《有学集》,沈德潜的《归愚诗钞》,翁方纲的《复初斋集外诗》,浦起龙的《不是集》,厉鹗的《樊榭山房全集》,到同光宣时期出现的易顺鼎的《出都诗全录》以及陈三立的《散原精舍诗别集》等作品,都明显表现出宋诗派诗歌的载道意识与形式美学的倾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