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感官地图上的灵魂朝圣之旅——中古英语长诗《珍珠》的空间结构(4)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外国文学评论》 包慧怡 参加讨论

    四、第二站:“人间天国”中的“前进”与精神性感知
    《珍珠》中“我”的梦境主体发生于一片在中世纪文学地形学中被归为“尘世天堂”或“人间天国”的风景中,艾柯把这一原型描述为“[通往]天上的国的一种接待厅”(37)。我们对此地的确切位置和《珍珠》中的“我”一样无知:“我不知道它在这世上的何处。”(Pearl:65)但文学传统和《珍珠》文本本身可以帮助我们将它大约定位于月亮公转的轨道之外,即C.S.刘易斯所总结的典型的中世纪想象中的“月下”(sublunary)与“月外”(translunary)这两片区域之间(38)。“珍珠”诗人熟悉的中世纪朝圣文学作者约翰·曼德维尔认为人间天国位于地球的最高点,高到触及月亮的轨道,因此是诺亚时代的大洪水唯一没能淹没的地方。(39)“我”在人间天国中称自己刚离开的尘世为“月下的”(vnder mone)(Pearl:923)。珍珠少女与“我”的邂逅和论辩就发生在这片位于尘世与真正的天国之间的“接待厅”里,并且“我”是用“云”作者所谓的“内在的精神官能”去感知一切的。诗人在第二段旅程的开端就强调了这点:
    我的灵魂从那里跃入空中(in space)
    我的身体留在土丘上入睡。
    我的精神仰仗着神恩离去
    到那片奇迹的国土中探险。(Pearl:61-64)
    中古英语词组“in space”在此既可解作“进入空中”,又可解作“过了一阵子”,同时暗示了“我”的灵魂运动的空间和时间维度。(40)我的“灵魂”在梦中进入一片“奇迹的国土”,在那里,自然法则被扭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持久而接近完美的风景:峭壁是“水晶”形成的,铺在溪底的沙砾是“东方的珍珠”,树木有蓝色的树皮和抛光的白银树叶(see Pearl:73-84)。一切都光芒璀璨,将尘世易朽的自然秩序更新为一种不朽的、坚硬的、唯有凭借神工(opus dei)及其神圣的工艺(adubbement)(see Pearl:84)才能实现的超自然秩序。《珍珠》中“我”的两岁即不幸早夭的女儿在这片人间天国中化身为不死的珍珠少女,胸前和头顶佩戴大颗无瑕的、再也不会沾上污泥的珍珠。在这里,一切看似自然,一切又凌驾于可变的自然之上。人间天国的风景本质上是前文“我”入睡的花园中风景的延伸,只不过,封闭的花园被打开,被沿河不断延伸的开放式空间替代,易朽的植物也自然被恒定的金属/矿物所替代。
    回到作为《珍珠》叙事空间结构范式的T-O地图,如果说“我”在封闭花园中的行程是沿垂直空间轴展开的(下坠以及地图上的象征性堕落),并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完成了从英格兰到T-O地图更西处的下降(现代定位系统中的更南处),那么在第二段旅程中,“我”展开的便是一种水平轴上的旅程:“命运引领我前进……我满心狂喜地向前走”(Pearl:98,101),开始向现实基督教世界的中心、被标于圆形地图圆心的那座城市——尘世的耶路撒冷——前进。第二段旅程是从边缘向中央移动的旅程,同时也预演着下一段旅程中自下而上的位移。随着“我”不断深入人间天国,不断从边地前往核心,沿途的风景也越来越神奇:“进入林中越深,绿茵越美丽/草丛、香料、梨树/灌木、泽甸、溪流闪耀/河岸如精致的金线”(Pearl:103-106);“我跟随这河谷走得越远/心中就感到越多欢乐的力量”(Pearl:127-128),暗示着朝圣者正逐渐接近这一切的光源——那只有接近人间天国中心后才能通过攀登窥见的终极的善,位于至高处的新耶路撒冷。
    第二段旅程是“我”抛弃“云”作者所谓的“外在的身体官能”、代之以“内在的精神(goostly)官能”方得以完成的旅程,诗人在上文所引第63行中用来指称“精神”的单词恰好是goste:“我的精神仰仗着神恩离去(my goste is gon in Godez grace)。”尽管诗人继续诉诸色香味声等感官语汇来描述人间天国的美景,重点却切换到了“我”的身体性感官如“舌头”在超自然环境中频频遭遇的挫折:“生着舌头的任何人/都没法描述此地的荣光”(Pearl:99-100);“我想没有哪条舌头能够承载/恰如其分描述此景的重任”(Pearl:225-226)。尽管这种关于“瞠目结舌”(inexpressibility topos)的表述属于中世纪文学修辞传统的一部分(41),但在前述引文所在的上下文中,它们更多的是“我”以非身体性感官去体验环境的结果。
    诗人对“我”在人间天国中的经历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濒死体验”案例有众多相似之处,并且具有“濒死体验”经验的核心要素之一,即“体外经历”(Out-of-Body Experience)。(42)“我”清楚地将自己贯穿梦境始终的“灵魂出窍”的体验描述为一种“体外经验”:“我的身体留在土丘上入睡/我的精神仰仗着神恩离去。”(Pearl:62-63)在典型的“濒死体验”中,主体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及人物,却无法采取行动让后者作出反应,仿佛主体成了隐形人或瘫痪者。在《珍珠》诗中,“我”入梦前一刻曾伸出手去捕捉失落的珍珠,却什么也没摸到(see Pearl:50);在河边邂逅珍珠少女时,“我”渴望朝对岸呼喊,却发现自己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我伫立不动,无法出声/双眼圆睁,双唇紧闭/温驯如厅堂里的山鹰”(Pearl:182-184);直到少女主动向“我”打招呼,“我”的舌头才恢复了功能(see Pearl:235)。正如“我”自己所说,“我认为这体验是精神性(gostly)的”(Pearl:185)。随着“我”的身体性感知在探测人间天国的地貌时频频失效,“我”也越来越不信任它们,其中对视觉的质疑尤甚,这份自我怀疑很快得到了珍珠少女的赞许:“珠宝匠若珍视肉眼所见/我就无法对他表示赞美”(Pearl:301-302);“人若只爱惜他所见之物/就完全误会了神的言语”(Pearl:307-308)。
    珍珠少女自称,她连篇累牍的驳斥旨在纠正“我”的三条谬见(see Pearl:291),其中第一条(也是后两条的前提)就在于“我”将肉眼所见作为判断事物的准则:“你说我在这山谷中居住/就因为你能用双眼看见我”(Pearl:295-296);这导致了“我”的第二条谬见,即认为自己从此能和少女一起在此定居(see Pearl:297-298),也进一步导致了“我”的第三条谬见,认为自己可以渡过隔开他们的河,去对岸与少女相聚(see Pearl:299)。显然,在人间天国中的“我”已经开始怀疑身体感官的可靠性,但怀疑程度还不足以令“我”意识到自己在此地所见的只是真理的影子,而非真理本身。人间天国的美景向“我”示现,不是为了令“我”渴望以肉身形式在此长留,而是要促使“我”想象天上的国也即新耶路撒冷的更惊人的完美。所以,虽然“我”在表面上得以继续用身体去感知精神性的人间天国,但这仅仅是为了让习惯依赖身体官能的“我”能够理解梦中天启所赐的神恩,“我”决不应该把手段误认为目的,而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则将由诗人在旅程的第三部分揭示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