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化外观的内在呈现 西方文论与美学,也以这种内在视象作为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如现象学美学家茵加登将文学作品解析为多层次的构成,它包括:1.词语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 2.意群层次,即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3.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4.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其中的“图式化外观”,就是读者在其意向化的阅读时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内在视象。它并非物化地存在于读者的眼前,而是呈现在读者的头脑之中,有待于读者的具体化。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诗创造的是一种幻象,或者是内在视觉意义上的“外观”。她说:“我更倾向于把‘诗的意象’称为‘外观’。这种创造出来的诗的外观并不一定要与真实的事物、事实、人物或经验等同或对应,它在标准的状态下是一种纯粹的幻象或一种十足的虚构事物。”(《艺术问题》)这种幻象是观念形态的,也即内在的视象。 不唯诗,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等样式,对于读者来说,都会在阅读中产生鲜活的内在视象。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不断变化的场景、牵动人心的情节,都以内在的画面感吸引着读者。在还没有电视的时代,那些小说和剧作里的人物和情境,如《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白茹,《水浒传》中的林冲、孙二娘,《红与黑》中的于连,《复活》中的玛斯洛娃,等等,在观众心中一直有着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正如俄国文学评论家斯特拉霍夫评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所说的:“巨幅画卷终于完成了,它全部展现在我们眼前。它的美显示出一种清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只是在现在,各个细节才各得其所,中心突出,局部的色调鲜明,我们只要对这幅画瞧上一眼,便可以了解它的色调的位置,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构成全书的灵魂,使其和谐统一、富于生命的那个迷人的思想。”(《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这其实也是指出,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是以其呈现在读者脑海中的巨幅画卷震撼人心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