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诗而知史——《唐诗百话》编辑手记 施蛰存的《唐诗百话》是一本具有很强生命力的经典著作。它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施蛰存晚年创作的唐诗研究鉴赏类读物。施蛰存还因此书的学术成就和广泛影响而获得了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在诸多唐诗研究鉴赏类读物中,《唐诗百话》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去伪存真,揭示了唐诗本来的面貌。作者对唐诗版本的比较考释严肃认真,分析角度独到,比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宋人去除“送别”二字,明人又删掉“赋得古原”四字,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不知此诗原题,误以为诗名为《草》,认为作者创作的核心意象是指喻小人。施蛰存追本溯源,复原诗题,使诗歌最初的立意显现出来。如此揭示唐诗本来面貌的文化修复,在著作中不胜枚举。 二是文章蕴藉隽久,又通俗易懂。《唐诗百话》以唐诗讲解和专题分析两大部分内容为主,浑然一体,高雅处犹如阳春白雪、通俗时又似下里巴人,二者交相生辉。无怪乎《剑桥中国文学史》主编孙康宜教授评价“该书深入浅出,篇篇俱佳,其论点之深刻、文体之精练,都让我佩服至极”。 三是既读唐诗,又知唐史。所谓“百话”,就是关于唐诗的一百篇“诗话”,作者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人的顺序一一道来。可所释却不限于唐诗本身,也不是逐句讲解,而是将唐诗的讲解和诗人生平、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等结合起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既欣赏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又因诗而知史,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 四是解诗方法独辟蹊径。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不求甚解”等解诗方法,从而见前人之未见,解前人之未解,澄清了许多历代众说纷纭的唐诗疑难。 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本内容文笔俱佳的作品却沉寂已久。老一辈文化人还有涉猎,80后、90后的年轻读者却鲜有人知。这使我感到,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及时将这部佳作修订再版很有必要。 围绕初衷,我们开始策划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总的思路是:新版本一定要方便读者阅读携带,并带来阅读的愉悦感。《唐诗百话》全书有62万字,如果做成一册,从出版社角度可以节约成本,物流也方便。可是厚厚的一大本,读者携带、翻阅都十分不便。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上中下三册的设计,让每册书体量适中,也保证了内文排版的疏朗有致。全书呈现清秀典雅的风貌,内页采用全木浆胶版纸,看上去古朴大方,对读者的视力也是很好的保护。在编校加工过程中,我们参考了旧版,也修订了一些旧版的编辑失误和原作中存在的语词及知识点错误。 在完成该书的编辑加工后,我感觉自身的文学修养也得到了加强。图书是精神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优秀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桥梁。图书编辑,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职业,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选择最优秀的文化内容传播下去,责任重大。在目前喧嚣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社会、广大读者引入一股清流。选择《唐诗百话》这样的读物,正是出于这样的使命和追求。(焦凌) 《唐诗百话》:施蛰存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