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构性生成与后现代转折——罗兰·巴特批评理论的一条伏脉(7)

http://www.newdu.com 2018-04-20 《文学评论》 姚文放 参加讨论

    注释:
    [1]乔纳森·卡勒:《巴尔特》,孙乃修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2]《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导读”第8,10页。
    [3]罗兰·巴特列表分述自己的四个阶段:一、在萨特、马克思、布莱希特的影响之下进行“社会神话”研究,代表作为《写作的零度》(1953)、关于戏剧的文章和《神话学》(1957 );二、在索绪尔的影响之下进行“符号学”研究,代表作为《符号学基础》(1965)和《服饰系统》(1967);三、在索莱尔斯、克里斯特娃、德里达、拉康的影响之下进行“文本性”研究,代表作为《S/Z》(1970)、《符号帝国》(1970)和《萨德,傅立叶,罗耀拉》(1971);四、在尼采的影响之下进行“道德观”研究,代表作为《文本的快乐》(1973)和《罗兰·巴特自述》(1975)。根据译者怀宇整理,上述第一个阶段大致在1950—1957年之间,第二个阶段大致在1958—1967年之间,第三个阶段大致在1968—1972年之间,第四个阶段在1972年以后。(《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导读”第1页。)
    [4]路易—让·卡尔韦:《结构与符号:罗兰·巴尔特传》,车槿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6页。
    [5]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6]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9页。
    [7]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8]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9]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10]汪民安:《谁是罗兰·巴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77页。
    [11]巴尔特:《作家与写家》,《文艺批评文集》,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12]巴尔特:《作家与写家》,《文艺批评文集》,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13]巴尔特:《作家与写家》,《文艺批评文集》,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14]巴尔特:《作家与写家》,《文艺批评文集》,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页。
    [15]巴尔特:《作家与写家》,《文艺批评文集》,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
    [16]罗兰·巴特:《作者的死亡》,《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17]罗兰·巴特:《作者的死亡》,《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301页。
    [18]罗兰·巴特:《作者的死亡》,《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295页。
    [19]按此为法国现代批评派别,也称“新‘新批评’”。
    [20]罗兰·巴特:《批评与真理》,《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21]罗兰·巴特:《批评与真理》,《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22]罗兰·巴特:《批评与真理》,《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23]罗兰·巴特:《批评与真理》,《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24]罗兰·巴特:《批评与真理》,《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25]罗兰·巴特:《写下阅读》,见《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26]罗兰·巴特:《S/Z》,《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27]罗兰·巴特:《S/Z》,《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28]罗兰·巴特:《S/Z》,《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29]罗兰·巴特:《S/Z》,《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30]罗兰·巴特:《S/Z》,《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31]乔纳森·卡勒:《文学中的结构主义》下卷,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33页。
    [32]米歇尔·福柯:《什么是作者?》,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1页。
    [33] 马歇雷“文学生产理论”认为,“文学生产”不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进行,而是在文学阅读和批评过程中发生。见Pierre Macherey,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8.p.70.
    [34]乔纳森·卡勒:《巴尔特》,孙乃修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35]埃尔韦·阿尔加拉龙多:《罗兰·巴尔特最后的日子》,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36]凯瑟琳·贝尔西:《批评的实践》,胡亚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133页。
    [37]《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38]路易—让·卡尔韦:《结构与符号:罗兰·巴尔特传》,车槿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
    [39]《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导读”第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