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构性生成与后现代转折——罗兰·巴特批评理论的一条伏脉(4)

http://www.newdu.com 2018-04-20 《文学评论》 姚文放 参加讨论

    四、“批评生产意思”
    从1963年起,巴特陆续发表文章评说法国文坛的两种文学批评流派,一是传统的学院派批评,一是新兴的“新批评派”[19]。前者主张批评应尊重作者赋予文本的本义而排斥读者的主观阐释;后者提倡“阅读法”,认为批评是作者与读者两者共同的创作活动,应准许读者参与。巴特倾向于后者,从而受到了学院派的攻讦。巴特予以反驳并重申自己的观点,乃有《批评与真理》(1966)的问世。该书的第二部分大力肯定文学批评将阅读引向写作的真理性,从而彰显了文学批评的生产性。
    在该书中,巴特首先廓清了批评与阅读的诸多区别:其一,虽然批评也必须从阅读开始,但批评是一种深刻的、清晰的阅读,它能在作品中发现某种可理解的东西。其二,一般读者往往不了解如何就一个作品发话,而批评家却必须发表意见,而且是以一种言之有物、观点鲜明的书写作出论断。其三,如果说阅读是以眼睛来触及文本的话,那么批评则是以写作来触及文本,这就使得两者之间悬隔着一道鸿沟,其距离之大有如任何意指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鸿沟,这道鸿沟必须靠写作来跨越。唯有写作,才是批评家与普通读者的真正差异之所在,也是作为批评家最困难、最见功力的地方。其四,批评家的写作其要义在于对文本意义的重建,巴特指出:“写作,便是以某种方式打碎世界(书籍)和重组世界。”[20]批评家既是一个传递者,伴随他工作的是过去的材料;他又是一个操作者,他必须重新分配和整合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赋予它某种理解、某种历史感。其五,从阅读到批评,是从一种欲望过渡到另一种欲望,阅读是欲求作品,而批评则是欲求言语活动。历来因阅读有感而欣然命笔的作家还少吗?为了从事写作而热衷于阅读的批评家还少吗?他们共同为言语活动的欲望所驱使,使得书本的创作与批评两端、符号的阅读与写作两面得以结缘,因此“批评仅仅是我们正在进入的一种历史的某一时刻,这种历史正把我们引向写作的统一性即其真理。”[21]总之,文学批评的真理性在于批评更富于理性色彩,它需要言说并通过写作来表达这种言说,从阅读到写作乃是言说者发自内心的欲望的迁移。
    不过文学批评真理性的最精要之处在于文学批评的建构性。巴特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述:“批评家所认可的,不是作品的意思,而是他所说的东西的意思。”[22]他认为,批评家面对的对象不是作品,而是他自己的言语活动,他以此来显示批评的主观性。批评家将其言语活动补加到作者的言语活动之中,将其象征符号补加到作品的象征符号之中。所谓“补加”,即既不否定作家和作品的既有存在,但又有权赋予作品新的“意思”,最终导致其象征符号不断翻新。这就是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默莱特”的现象。
    对于文学批评建构性的肯定势必导致文学批评具有生产性的结论,《批评与真理》在讨论文学批评时开宗明义提出文学批评的生产性问题,巴特指出:“批评不是科学。科学探讨意思,批评生产意思。”[23]按此处所说“科学”是指“文学科学”,亦即文学理论。正如通常理解,文学批评介乎文学理论与文学阅读之间,其宗旨并不在于解读作品,因为没有什么比作品本身更加明确了。批评所能做的,就是借助对于作品的分析生产出某种意义来。用巴特的话来说,批评“构想一种意思网络,……使一种第二级言语活动即符号的一种协调性浮现在作品的第一种言语活动之上”。[24]这里批评作为第二级言语活动对于作品的第一级言语活动的叠加,无疑是生产性的。在此,巴特首次将文学批评与“生产”概念联系起来,提出文学批评的生产性问题,这就为后来在《S/Z》一书中的相关论述铺平了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