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遇知己于千秋,传佳作于后世

http://www.newdu.com 2018-04-04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遇知己于千秋,传佳作于后世
    张博
    写传记的最佳状态,就是作者与传主如伯牙子期,相知相惜。传主固一世之英雄,万众之偶像;作者也须是不世出的人才,方能配得上传主。梁启超的《王安石传》无疑就是一部高水流水般的佳作。
    除了梁启超,别人怕写不出这么好的王安石传。一来梁启超有丰厚的旧学底子,他深受清代考据学的熏陶,史籍史料信手拈来,开篇借《四库全书》编纂者之口,直陈《宋史》“最称芜秽”,进而高呼荆公“受诬千载”。二来梁启超有过人的新学眼界,他虽好古而不泥古,乐于接受世界各国的新鲜事物,将青苗法类比为银行,将保甲法类比为警察,认为“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他之前的人自然没有这般见识,就是同时代的人也难出此言。唯因梁启超之眼界学识高出众人太多,故能掀起王安石研究的高潮。三来梁启超与王安石有相似的志趣。二人都有“矫世变俗”的理想,不过梁启超没有王安石幸运,虽壮心不已,可惜命如飘萍。相比之下,王安石虽然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但也遭遇了变法被推翻的结局,二人的豪情与寂寥,在文字中碰撞出惺惺相惜的火花。四来梁启超有气势如虹的文笔,梁先生自号饮冰室主人,可见内心之焦灼。内热如此,下笔自然火辣。他的文章总是一针见血,掷地有声。欲变千夫所指为“千古完人”,没有梁启超,谁堪此任?
    如王安石这般令人着迷的人物,古今少见。他年轻时,欧阳修感叹道:“后来谁与子争先”;他壮年时,司马光评价其:“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他暮年时,苏轼略有落寞的说:“从公已觉十年迟”。在灿若群星的宋代士林里,王安石也是最耀眼的一颗巨星。才华出众也就罢了,品德还尤为高尚。陆九渊说:“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乃至于梁启超称之为“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是王安石实在是太独特了,他太想为内外交困的国家打开局面,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发起了太多颇有争议的改革。改革中有挫折、有误解、有阻挠,但是他就是矢志不渝。在乐于“清静无为”的士大夫中间,他显得鹤立鸡群,成了别人眼里的怪胎,甚至成了某些人眼中的王莽、曹操,简直大逆不道。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其中的是非曲直,怎不令人着迷?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王安石早已料到自己要独守千秋的寂寞,又不愿与世人争辩,幸而有梁启超于八百年后举如椽之笔,为之正名,为之辩诬。如此奇人奇事奇书奇遇,爱书者宁可不读?
    责编: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