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让世界读懂中国灵魂(2)

http://www.newdu.com 2018-03-13 文艺报 陈培浩 参加讨论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陷入了一种“后殖民”的怪圈:在各种出口转内销的成功个案中,一张镶嵌着异国情调、东方景观和古老文化批判的成功配方在中国文学家那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如果我们不愿意提供一个西方视野中的景观中国,我们必须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综合的中国。我们不但要阐释中国传统的浩荡江河,也要阐释这种传统江河的丰富构成。该如何向世界阐释价值中国的阔大和幽微,这是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学中发声时面临的重要课题。
    李敬泽在一次讲座中说道:“中国的传统生生不息,它如同江河,有它阔大的方向、轮廓,但也正如每一条江河一样,有它无限丰富的幽微之处。”“我们不过是站在河边江边的一个孩子,我们在江里舀一勺水,然后我们知道了,我们尝到了传统的某些味道,闻到了传统的某些气息,由此去体会传统的阔大与幽微。”中国传统有儒释道,中国历史有春秋汉唐明清,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不应把传统作为一种僵硬的知识,而应讲透传统背后的幽微,触摸知识背后的人心。在这方面,李敬泽的《小春秋》《青鸟故事集》《咏而归》等写作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
    和司马迁一样,李敬泽在讲述古老的庙堂故事之时,最终聚焦的却是普通人身上所展示的精神光彩。且以《风吹不起》为例,通过庭院深深的笔致,作者勾勒了重耳跌宕起伏的生涯、尚武怀柔的策略和与狐偃之间离合对峙的君臣博弈,这是权的世界;他将寺人披作为冷血杀手的角色和纳粹屠夫埃希曼一起置于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下审视,他又借用以赛亚·伯林对阿伦特的反思绕过了阿伦特。将一个中国故事置于西方理论阐释之下曾是当代学界的不二法门。可是,李敬泽的立场在中国,他的目光穿过重耳、狐偃、寺人披,最终却落在隐者介子推身上。在政治策略的权谋和哲学审视的省思之外,他把介子推还原于天道和牢骚之间的人情伦理空间。他使寒食节这个被文化所凝固的时间节点回到人心原点,焕发了强大的价值感召力。所谓“风吹不起”其实是“火烧不下”,是坚隐不屈。李敬泽并没有通过民族大义等宏大价值来为隐赋魅,他以为介子推“问题的要害也不在忘不忘、赏不赏,这是一颗清洁的、可能过于清洁的心在这浊世做出的决绝选择”。“介子推,他决不苟且,他蔑视算计和交易,他对这一切感到羞耻,他拒绝参与这个游戏。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偏执而狭窄,但这种偏执和狭窄中有一种森严壁立的力量”,他看重的大概是一种以死赴隐背后坚韧的心力和精神支点。
    他感慨于“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红火的、热闹的,充满对现世的迷恋和肯定,而人们把惟一无火的、冷清的、寂寞的节日留给他,这名叫介子推的人”。他的目光落在传统灯光璀璨部分以外的幽微处,这是对中国精神的立体拓展。谢有顺注意到,“它提示我们,注意中国文化的辉煌和灿烂的同时,它有另外一面:在这个辉煌和灿烂的背后,也有失败者、弱者、惶惑者,也有悲观和绝望者的经验。这些失败者的经验和那些辉煌、灿烂的经验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弹性、阔大。”注意这些幽暗处的文化经验,其实是发掘人之为人的精神尊严:“如同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临难,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胜仗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