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从南京方言中领略金陵文化——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

http://www.newdu.com 2018-03-0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记者 吴楠 参加讨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则被称为地方文化的脐带,甚至被认为是破译地方文化基因的密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特定族群在特定的地方生活多年后形成的文化结晶。研究地域文化,必然离不开当地方言。
    南京方言作为金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与变化。近日,记者围绕南京方言与金陵文化的关系、南京方言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南京方言等议题,专访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
    方言是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南京方言对金陵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顾黔:方言是重要的文化资源、社会资源,是传承区域文化的基因、维系本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纽带,对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南京方言处于官话与吴语的交界地带,保留古入声,有5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兼具官话的铿锵和吴语的柔婉。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础和载体,以南京曲艺“白局”为例,南京方言是白局艺术风格的立身之本,如果听不懂南京方言,就无法感受白局声腔的趣味和魅力,也难以捕捉其中蕴含的微妙情感。正是运用了方言演唱和念白,才使得南京白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既有力量感、节奏感,亦有典雅、婉转的韵味。
    人口迁徙影响南京方言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介绍一下南京方言的发展历程。
    顾黔: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人是说吴语的。由于历史上北人多次南下,尤其是4世纪“永嘉之乱”,大批北方士族举家南迁,使得南京方言渐次改变吴语性质,演变为江淮官话。
    从吴语到官话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500多年后,与这一转变直接相关的语言材料已经十分难得,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推断。
    人口迁徙是语言演变的重要因素。南京自4世纪以来,接纳了大批北方躲避战乱的移民。魏晋时期,移民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土著居民,这对南京方言造成巨大冲击,开始向官话转变。之后的侯景之乱、明初屯军、太平天国运动等,均令南京人口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抗日战争结束后,南京人口锐减,补充进来的几十万人以苏北、皖北的移民居多。从现在的南京话中,我们能明显看出,南京方言中许多异质、叠置的成分,是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移民对南京方言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较有代表性的南京方言研究有哪些?
    顾黔:明清以来,中外学者和传教士对南京方言或以南京方言为基础的南京官话进行过调查研究。如清人胡垣的《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德国学者何美龄的《南京官话》,奥地利学者屈耐特《南京字汇》等,赵元任的《南京音系》,孙力、费嘉的《南京方言志》,刘丹青的《南京方言词典》和鲍明炜等的《江苏省志·方言志》等。其中,赵元任《南京音系》于1929年发表,是第一篇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南京方言的论著。
    南京方言正在迅速消变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您调研,南京方言现状如何?呈现出哪些新的变化?
    顾黔: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南京方言,南京大学文学院组织过6次较大规模的集中调查。其中,鲍明炜先生组织了3次,发表了《南京方音中几个问题的调查》《六十年来南京方音向普通话靠拢情况的考察》等重要论文。
    我组织了3次,发表了《南京方言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历史演变与年龄差异研究》《南京方言宕江两摄入声韵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差异》等论文;出版了《南京方言民俗图典》一书,从房屋建筑、饮食起居、岁时节令、婚育丧葬等方面,展现了南京独特的方言和民俗文化。
    调查发现,受外来方言特别是普通话的影响,南京方言正在迅速消变。近百年来,南京方言的变化显著。例如,老南京话[n]、[l]不分,现今中青年人已开始区分,估计不需要多久,这两个声母即可完全分开。老南京话分尖团,如“姐”和“解”不同音,“秋”和“丘”不同音,现在南京方言已不分尖团。老南京话无撮口韵,或者说有撮口韵的人少,无撮口韵的人多。现在是读撮口韵的多,青少年全部有撮口韵。老南京话前后鼻音不分,如“班”和“帮”同音,“分”和“风”同音。现在青年人大多已能区分。
    在使用中赋予方言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一些方言正面临衰落,甚至逐渐消失。近年来,我国针对方言保护采取了哪些举措?
    顾黔:我国的语言文化资源很丰富,拥有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五大语系的130多个语种。汉语方言难以计数,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是现今世界上方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在这些语言和方言中,不少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一些地方的年轻人只说普通话,不会说家乡话了。
    为了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2008年,教育部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江苏是第一个试点省份。我作为首批试点负责人,承担了相关6个市县的试点工作。依照统一规范,采集当地方言、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等有声影像资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和加工,长期保存,以便将来深入研究和有效开发利用,期望未来能对我国语言生活规划和语言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联合发文,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我国濒危语言和方言采取抢救性调查记录和保存保护,使不可再生的方言资源得以实态保存、永久使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唯有这样“自然”、“实态”的资料,才最具有传世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 您认为应当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南京方言?
    顾黔:方言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形势紧迫,但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不应仅关注保护,还应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方言只有使用,才能赋予其真正的生命力。具体而言,保护和传承南京方言,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完成。
    政府应高度重视方言文化的保护,根据各区县方言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法规,设立相应的方言文化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推进南京方言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学界应加强调查研究,对南京方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方言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和记录南京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口头文化的实态语料。社会大众应积极参与南京方言的保护,主动提升自己的语言意识和方言保护意识,在习得普通话的同时,注重传承南京方言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将方言保护和传承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