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选择记忆还是选择遗忘:读长篇小说《软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宋强 参加讨论

    
    《软埋》方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说起方方,马上想到她的成名作《风景》,这是她近30年前的作品了。《风景》一出,就被评论界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因为它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思考的基点却仍然是现实问题。在《风景》里,方方曾引用了波德莱尔的一句话:“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不管是对历史还是对现实,方方一直在用敏锐和深刻的目光打量它们。她最新的长篇小说《软埋》,仍坚持了关注现实的一贯写法,为我们带来一片不同的“风景”。
    “软埋”是一个民间词汇,指人去世后直接埋掉,不用任何棺椁,按照民间的说法,“一个人如果带怒含怨而死,不想有来世,就会选择软埋”,一般的人不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作为生命的告别仪式。软埋的另一层意思是记忆的软埋,人们为了保全性命或为了生存而自愿选择忘掉过去的历史。软埋的背后是种种历史和现实的问题,也是如何面对、如何选择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把《软埋》当作一部“问题小说”,因为它提出了众多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虽然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忽略或视而不见,但这些问题却一直存在,是无法被“软埋”掉的。
    《软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历史真实如何还原?有还原的可能性吗?书中经历过历史的人物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丁子桃、吴家名,他们自愿选择了记忆的“软埋”,因为他们出身“有问题”,如果把家底儿揭露出来的话,他们的性命堪忧,在现实生存中也会遇到重重障碍,所以他们将痛苦的记忆深深埋藏,甚至到去世也没有明确记录下来,只有吴家名残存的日记片段留下诸多关于身世真相的线索,但丁子桃的历史和命运却只深埋在自己的记忆中,她的儿子青林费尽心思去挖掘历史真相,却仍然是一头雾水;而另一类人物是刘晋源和当时跟他一起打土匪的战友,刘晋源带领部队将土匪消灭,让当地居民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在晚年回访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时,却发现历史的发展很复杂,当年给他通风报信的卧底居然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遭受批判,全家的命运也都受到影响。更让人失望的是,刘晋源讲述的革命历史,他的两个儿子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忙于经商或享乐。连接吴家名和刘晋源的人物老起,本来是有机会跟刘晋源深谈发掘吴家名的历史真相的,但随着刘晋源的突然去世,这一切都成为不可能。这两类人,无论是现实中的得势者还是失势者,不仅自身掌握的历史是片面的,而且自身的历史也失去了传递的可能性。
    《软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历史究竟应该记录还是被遗忘?我们经常说“忘记历史则意味着背叛”,这通常是在针对国家历史和国家记忆层面时说的。而对个人记忆而言,历史是否必须被记住?在小说中,丁子桃和吴家名选择了记忆的软埋,自觉在生活中忘记家族历史和自己的身世,小心翼翼地活着,躲过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浩劫,平平安安活到老年。“忘记不见得都是背叛,忘记经常是为了活着”,可以说,在政治和社会有问题的年代,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存总是人生第一需求。而对他们的儿子青林而言,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已经够沉重了,是否还有精力去挖掘父母的历史,是否有勇气去面对历史的真相,这都是问题。在小说中,青林是选择遗忘的,作者对他并未给予苛责,而是带着一种同情和理解。但作者对坚持寻找真相的龙忠勇却给予了肯定。在我看来,对青林的父母而言,为了更好的生存,选择遗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对身处社会稳定状态的青林而言,放弃发掘父母的历史,则意味着放弃了深入思考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机会,让自身的生命意义打了折扣。
    《软埋》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评价历史的复杂性?读过小说的读者,肯定会被陆子樵带着全家人软埋的场景吓到,那场面真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但我们可以假设,陆子樵即使被批判也不一定会被枪毙,尤其是他家的仆人也不一定必须选择死亡,陆子樵性格的强硬和固执是造成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陆子樵本是开明绅士,参加过辛亥革命,也对革命有贡献,但因为私欲和意气之争间接造成了金点母亲的死亡,而金点知道真相后转而公报私仇,将本来已被赦免的陆子樵列为批斗对象。在得知陆子樵一家人选择软埋后,金点大吃一惊,他深感后悔,还给陆子樵立了碑。革命往往在正当的名义下掺杂了许许多多个人恩怨,历史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其实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人生虽然苦短,但短暂的一生却需要不断面对种种问题的挑战。我们可以把自己假设成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设想一下自己身处当时的环境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直接关涉未来,所以对历史的态度决定了对未来的选择。方方在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中,曾写到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最柔软但也最无情的利刃便是时间。时间能将一切雄伟坚硬的东西消解和风化。时间可以埋没一切,比坟墓的厚土埋没得更深更沉,又何谈人心?”可以说,过去发生的种种故事很容易被吹散。面对历史,“有人选择忘记,有人选择记录。我们都按自己的选择生活,这样就很好”。而不管我们是选择承担还是选择遗忘,历史就是历史,永远都不会改变。不管是选择遗忘,还是选择记录,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我们更尊敬选择记录的人。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5日第12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