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的翻译显化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 黄国文 余娟 参加讨论
 
    如果我们看看其他译者的译文,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Legge(1861:233)处理英译的方法。下面是Waley(1938:149)的英译文: 
    
    
    
    从译文(3b)看,原语例(3)中四个过程“食”、“语”、“寝”和“言”的参与者并没有明确的参与者。从译文看,我们不知道是谁“食”、“语”、“寝”和“言”。另外,译文(3b)的主语“it”与前面例(2b)中的“flesh”构成了“回指”关系;从Waley的译文中,我们看到原文的“食”被理解为要求两个参与者的过程:“肉”和“吃肉的人”,而在上面Legge的译文中,“食”被理解为只要求一个参与者(“吃的人”)的过程,至于吃什么,没有明确说明。Legge的译文表明,例(2)和例(3)只是碰巧放在一起,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从词汇语法角度看,也没有衔接的纽带。而在Waley的译文中,例(3)是紧跟着例(2),不依靠例(2)就不知道例(3)中被吃的是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it”的指代对象了。 
    从Legge和Waley的不同译文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不同译文的不同显化现象,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了不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不同诠释和表达。 
    下面我们回头看例(5)的译文。对于这一句,Legge和Waley都通过显化手段把“坐”这个过程的参与者表现出来,而且都认为是孔子。但是,在(5a)中,由于“席”被处理为特指,因此译文中用了“his mat”。(5a)回译过来就是“如果他的席子不正,他就不坐”。Waley把“席”看做是泛指,因此他采用了“a mat”,(5b)回译过来就是“他不能坐在任何不正的席子上”。 
    有趣的是,在处理动词的时态时,Legge采用的是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的行为和过去的情况,而Waley采用一般现在时,把过去孔子个人受时空限制的体验变为普遍的、恒常的经验。这点与黄国文(2006:154)所讲的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一诗翻译的情况是一致的。原诗讲的是一次体验,但却可以用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把个人的、一时一地的体验变成了普遍的经验,创造另一种意境。此外,Legge用的是“did not sit”,而Waley则是用“must not sit”,前者表示过去的状况,而后者则表示将来的行为,而且带有情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