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合肥张家:一个家族的出版史(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澎湃新闻 newdu 参加讨论

    
    《书的故事》与《湖畔》
    早在1934年,张允和就出版了自己的译作《书的故事》,当时为中华书局的“中华文库”丛书之一出版,后来此书又于1947年和2017年再版。
    张允和在1934年12月的序言中提及:“人类是奇迹的创造者。可是他们所创造的许多奇迹之中,什么东西是最珍奇呢?是飞机,潜艇,火车?是无线电话,有声电影,传真术?是各种骇人听闻的军器?不,全不是的。最珍奇的奇迹是一件我们所认为最平常的东西——书。这里所说的书,可以是一串贝壳,一块石头,一方泥砖,一张皮革,一片草席,一卷丝绸,或一册以纸订成的我们所谓的书。任凭它的形式有九九八十一变,它的作用都是相同的——记录人类的生活。”张允和还在序中提及:“本书作者伊林,是一位有名的少年读物作家。他的作品在欧洲各国都受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在中国也已有了很好的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不因我的译笔拙劣而减少读者的欣趣。本书翻译时,承周耀平先生给我许多指教,在此附志谢意。”周耀平即张允和的丈夫周有光。此书中大量的插图也很有趣,可谓文图并茂,值得青少年阅读。
    书评人、阅读邻居创始人之一邱小石先生曾对比胡愈之的法译本(1936年译)和张允和的英译本作出详解:“英译本不见了原书最后一章最末几段文字,却又在第三章后面,加了一个嘲笑黑人的故事。胡愈之请俄文专家原本核对,终觉自己的译文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所以才觉得有再出版的必要。”
    周有光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很少有人知道,周有光夫人张允和早期也曾从事过诗韵的研究,并出版过一本《诗歌新韵》,第一次印刷就是22000本,可见出版社对于这本书的重视。
    这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1959年11月出版的小书,字数13万3千字。书的开本很小,787×1092,每本定价为0.50元。查周有光的年谱可知,周有光于1957年从上海经济界被调往北京参加文字改革工作,并于1958年参与起草《汉语拼音方案》,并出版了由他主编的《汉语拼音词汇》,1959年周有光出版了《拼音字母基础知识》。而张允和在此期间积极参与对昆曲和历史文化的研究,曾得到曲家俞平伯和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的肯定,于是张允和就“大着胆子”往前走了。想必这本小书就是在那一时期的研究成果。
    从书中“凡例”可知,这是一本工具书,“凡例”第一条说明:“这是一本汉语分韵词汇,收字一万多个,收词三万多条,都是现代文学语言所通用的,可供诗歌韵文的写作者、歌唱者、朗读者和阅读者检查参考。”而在周有光和张允和的著作中,都未能提及这本书,我也是在购买张允和的旧书《书的故事》(译作)时偶然买到了此书。遗憾的是周有光先生已经仙逝,无法当面向先生请教详情了。欣慰的是我在张家姐弟的好友赵景深的书中发现一条线索。
    赵景深在致信去台湾的张元和时提及,“你的二妹允和在北京研习社。说来有趣,本来她是演旦的,近来忽发奇想,要演丑角了,在《守岁侍酒》里,她扮演书童,他说演得很活泼生动。二妹夫周有光是语文专家,前些天还到我们复旦中文系来做过一次报告。你二妹还编了一本《新诗韵》。”查这封信写于1962年5月。这本小书使得我们在人人熟知的“最后的闺秀”之外,还有一个同样热衷于语言学研究的张允和。
    早期已经出版著作的还有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1941年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张兆和的短篇小说集《湖畔》,1999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作为民国女作家“虹影”系列之一,与苏雪林、庐隐、石评梅、林徽因、张爱玲、梅娘等排为一列。编者孙晶在文前提及:“《文学丛刊》第七集里收有一本短篇小说集《湖畔》。文字不多,仅100页的篇幅,却写得轻灵别致,纤柔动人……张兆和的作品就数量来说并不多,而且她的创作以后未能继续下去,而主要是做一些编辑方面的工作,但她的小说却已风格自成,别具一番韵味。”
    巴金对于张兆和的小说是颇为欣赏的,他早年即在《文学季刊》刊发张兆和的小说作品,鼓励她写下去。巴金在《怀念从文》中曾回忆:“一九三四年《文学季刊》创刊,兆和为创刊号写稿,她的第一篇小说《湖畔》受到读者欢迎。”令人遗憾的是张兆和后来并没有继续写下去,再后来反倒去了《人民文学》做编辑,甘愿为别人做嫁衣了。
    如水流动,张家故事
    1996年春,张家家庭刊物《水》在北京复刊,张允和担负起了主编的大任,负责组稿、编写、印刷、发行等等。这次的复刊对于张家文化的影响是较大的。这份家庭杂志再次把散落在全世界的张家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实现了纸上的互动。
    这份家庭刊物经过多年的“经营”,不只是在整个大家族内部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吸引了家外的读者,出版家范用、叶圣陶后代、历史学者葛剑雄、戏剧名家胡忌、教育家匡亚明、文化学者郑培凯等等,他们中的不少人直接请求订阅这份内部刊物。因为《水》承载的不只是家庭文化,还包含着近代历史和文化渊源,如有关乐益女中的创办,有关女中里几位先锋人物的历史,张闻天、叶天底、胡山源、侯绍裘、韦布等等,以及有关张家的历史、淮军的历史、抗战的历史,有关昆曲、书法、文学、园艺、诗词等等方面,使得《水》更加丰富和深远。
    1999年6月出版的《张家旧事》(山东画报出版社,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写),可谓是“引爆”了张家文化进入社会的视野。同时在三联书店出版的张允和个人著作《最后的闺秀》更是将张家文化向深处推进了一大步,迄今这本书仍在畅销之中,据说是有关张家的书走得最好的一本。
    2007年,当时任教于耶鲁大学历史系的金安平女士因为丈夫史景迁是傅汉思的学生,得以长期接触张充和,从而投入大量精力奔走在国内外采访四姐妹的故事,完成、出版了《合肥四姊妹》。此书曾以英文和中文分别出版,成为那一年出版的重要书目之一,这本书使得人们以一个更宽大、更广博的视角去看待和了解张家文化,使得张家的文化进入世界人文视野,在近代历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不再是单一的家庭个体。这本书对于张家文化进一步的研究,可谓是具有开拓性的。
    此后有关张家文化的书有《水——张家十姐弟的故事》(张昌华、汪修荣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似水华年——<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王道编,新星出版社,2016年)、《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王道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春梦水流痕——合肥张氏家族文化评传》(陈泓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
    以下为以个人名义出版分类:
    张元和:《昆曲身段试谱》(张元和著,台湾蓬瀛曲集,1972年)、《顾志成纪念册》(张元和编,内刊,2002年)。
    张允和:《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浪花集》(允和、兆和等编著,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今日花开又一年》(周有光、张允和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昆曲日记》(张允和著,语文出版社,2004年)、《我与昆曲》(张允和著,庞旸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年)。
    张兆和:《与二哥书》(张兆和著,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
    张充和:《陆机文赋》(陈世骧英译本,张充和书文赋,美国加州,1952年,400本)、《书谱两种》(张充和书,傅汉思译,耶鲁大学出版社,1995年)、《桃花鱼》(张充和诗书,傅汉思译,薄英制作,蟹羽出版社,140部)、《张充和小楷》(白谦慎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曲人鸿爪》(张充和口述,孙康宜撰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古色今香:张充和题字选集》(张充和书,孙康宜编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张充和诗书画集》(张充和作,白谦慎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苏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小园即事——张充和小文雅集》(张充和著,王道编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张充和手抄昆曲谱》(陈安娜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一曲微茫》(张充和、张宗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张充和诗文集》(白谦慎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一生充和》(王道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张充和手抄梅花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
    张宗和:《梁山泊与开封府》(北新书局,1951年)、《秋灯忆语——张宗和的战时绝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张宗和日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
    张定和:《昆剧<十五贯>曲谱》(朱素臣原著,陶金、张定和等改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