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发达,孔子在《礼记》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肯定了饮食在生活中的基础地位。但历史上有关饮食的研究一直以来就相对薄弱,清人博明在《西斋偶得》中感叹:“由今溯古,惟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然而从中唐开始,对饮食的相关记载大量增多,从中展现出饮食思想不断深化和审美品位逐渐提高的特征。除了饮食专著从中唐开始出现,涉及饮食题材的诗歌也不胜枚举,刘禹锡作为中唐的重要诗人,在诗歌写作中有意或无意涉及茶和酒,既是这两种物质发展的结果,又是时代风气的具体反映。 唐初,饮茶在南方成为风习,茶树种植也相当普遍,但北方尚未蔚然成风。中唐以后,北方伴随佛教的盛行以及有关茶事专著的相继出现,出现了“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的趋向。以茶会友是刘禹锡日常交往的方式之一,因此他描写茶的诗歌很多,并且反映出当时茶事的精致和典雅,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山兰若试茶歌》。这首诗描写了采茶、烹茶、饮茶的过程,全方位地展现出茶事精致的艺术性。“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表现出烹茶时对水的考究。“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谈的则是候汤,这也正是唐代茶事中对时间把握最精妙的地方,贺裳评此句“令人渴吻生津”。刘禹锡诗歌中涉及茶题材的都极爱写候汤,如《送蕲州李郎中赴任》“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尝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唐人对茶汤时间的把握要求很高,《茶经》中写“井取汲多者。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刘禹锡的这句诗正是对《茶经》五之煮最高境界的诗意描写。可以说,饮茶不自中唐始,但自中唐起,茶便有了标格,或者说品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