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俄罗斯文学 >

罗蒙诺索夫“文体三品说”诗学价值重议(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0 《俄罗斯文艺》 蒙曜登 参加讨论

    2.“文体三品说”的诗学价值
    关于“三层风格说”的诗学转向,有学者指出,“古代的‘三层风格说’直接影响了诸如等级规定等文学观念,词语、思想和意义……是文学文本中极为重要的风格塑造手段。除此之外,从古代演说术的基础性的体系判定中还推导出了不同的文学体裁。修辞学与诗学—风格学在方法上和范畴上的这种极度近似源自一个事实,那就是,直到18世纪中叶,诗学其实还是一种应用性的特殊修辞学……”,[23](149-150)在文艺复兴时期甚至被称为“第二修辞学”,[24](158)或被称为“雅努斯”诗学,[24](147)均指出了诗学与修辞学的依存关系。俄罗斯学者对这一层关系的解读则更明了:“诗学和修辞学作为文学知识的某些体系,实际上同时出现,没有修辞学,诗学是没有人想到的。”[14](15-16)这一论断尤其适用于“文体三品说”产生的18世纪中叶的俄罗斯,要知道,此时俄语及其文学陷入了发展困境,俄语中有古斯拉夫语、外来词、俄罗斯语,成分芜杂,贵族圈充斥法、德词汇,文学界也因语言问题在模仿与翻译德、法作品时乱了阵脚:“某人不好好学识字,完全不会说俄语,还揪着大把外语词汇,用自己的语言胡编,这样的作品唯有付之一炬。抑或逐字逐句地将外语译成俄语,弄得面目全非。”[25]因此,“文体三品说”既须背负克服语言、文学发展瓶颈双重使命,又要面对诗学与修辞学二重难题,只有描述其与修辞学、古典主义文学及俄语文学语言三者关系才能真正揭示其诗学价值。
    其一,“文体三品说”用“特殊修辞学”方法解决诗学难题,与俄语及其文学的语用修辞需求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梅福季、基里尔传教时创立基里尔字母,为现代斯拉夫书面文字奠定了基础,故而,与其他斯拉夫语一样,俄语也带着古教堂斯拉夫语的“骨血”,一诞生便纠结于俄语口头词汇与古斯拉夫宗教书面词汇的选择,是修辞意识最强烈的语言之一。如,1750年特列佳科夫斯基狠批苏马罗科夫(А.П.Сумароков)在颂诗中使用俄语口语词“взгяни”(看一看),认为,其与颂诗的崇高意境不匹配,而应用旧词“воззри(巡视,参观)〈书、旧〉”取而代之,因为“古斯拉夫宗教词汇是高级词汇,而俄罗斯词汇是普通词汇”。[13](32-34)前者适用于官方崇高语体,而后者则多用于口语,无法登正统文学大雅之堂。显然,这一宗教古词至上、口语低卑的“等级制”既让文人难以遣词造句,也让俄语在俄罗斯文学的后续发展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此二语现象颇似18世纪意大利的拉丁语与托斯卡纳方言之争,其实质是“诗学、修辞学和美学的争辩都从属于语言规范的争端”。[26](61)所以语言问题逐渐发展为阻碍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诗学难题。譬如18世纪初悲剧、颂歌、史诗等崇高体裁虽仍占官方文学“头把交椅”,但戏剧、诗体书信、讽刺诗、牧歌、哀歌,甚至一向被鄙弃的喜剧、小说等体裁也发展迅速,题材丰富,开始关注普通人的内心和情感,“这一语用修辞要求显然超出了古斯拉夫词汇的表达能力范围,不得不借用更易于表达内心情感的俄语词汇”。[13](32)日常俄语口语词汇的使用也因此而日益广泛,如特列佳科夫斯基在长篇小说《爱情岛之行》(Eзда в островлюбви)译序中就解释了使用俄语口语词汇之因由:“首先,斯拉夫语是俄罗斯的宗教用语,而所译的是世俗小说……其次,斯拉夫语在现代非常晦涩,很多人都不知其所云,而所译的小说描绘甜蜜爱情,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读懂。”[27](202)不管是特列佳科夫斯基对苏马罗科夫的批评,还是他本人的解释,均要求言辞适切、明晰。但古斯拉夫宗教词汇与俄语词汇既有书面口语之分、场合之别,又有“等级”偏见,显然很难和谐并用,却又缺一不可,让处于现代化路口的俄语语用更加混乱,搅得文人莫衷一是。这样的情形在西欧与中国都有发生,如16世纪法国的拉丁文与法语之争,同样让七星诗社诗人们左右为难,最后杜贝莱建议“用法语对大量拉丁语修辞学成果进行置换和改造”,[26](58)化解了阻碍法语文学发展的诗学难题,为法国语言及其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罗蒙诺索夫的处理方式与杜贝莱的类同,也强调古斯拉夫宗教词汇对俄语及其文学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其适用范围作了限定,而其所创“文体三品说”虽以“词汇分三等”的修辞学原则为基础,但又不仅仅停留于修辞学,而是进一步将文体划为三类,体裁归入三品级,奉高雅语体为正统,诗学特色鲜明,由此开规范诗学之先河。因此,可以说,罗氏的“特殊修辞学”有“一箭双雕”之效:既摆正了斯拉夫宗教词汇的位置,也对俄罗斯古典主义的文体、体裁划分产生巨大影响,进而为古典主义文学所用。需指出,尔后希什科夫和卡拉姆津的“古今之争”也关注教会斯拉夫语的去留问题,这无疑有助于解决所述诗学难题,而普希金则最终通过其创作辩证地解决了此问题,让俄罗斯民族文学和诗学最终形成。[28](112-117)
    其二,“文体三品说”是俄罗斯古典主义的规范诗学。该理论的“词汇三品说”“从语言中区分出专门‘高雅的’一类,同时着重指出它对另外两类的优越性”。[14](16-17)巴赫金认为,“说者的言语意图,首先体现在选择一定的言语体裁。这种选择决定于该言语交际领域的特殊性,指物意义(题材)的因素、言语交际的具体情景,参与者个人等等”,[29](第四卷,161)而“词是言语体裁的成分(词的修辞色彩)”,[29](第四卷,254)高级文体诸体裁以高级词汇为材料,以歌颂帝皇恩泽将相战功为目的,受众多为上层人士,这不仅让高级文体内诸体裁在“体裁三品说”中具有优越性,而且还让其具有排他性和独白性。如,罗蒙诺索夫首篇颂诗《攻打霍丁颂》(1739)借俄军攻占霍丁歌颂帝国盛况,抒发爱国之情,虽作于“文体三品说”之前,却深得高级文体精髓,诗中大量使用生硬的古、旧词,借宇宙万物古代圣贤抒情,抑扬格节奏整齐如一,气势宏大,格调高雅,堪称颂诗典范,但抒情主人公毫无个性可言,若说有形象,那也只不过是屈尊颂德且略带谄媚的“宫廷诗人”形象。因此也难怪普希金批罗蒙诺索夫的作品“形式单调、拘谨”,“缺乏情感”,“辞藻华丽,矫揉造作,脱离朴实”,“缺乏人民性”。[30](第六卷,286)但17—18世纪“文体三品说”盛行,罗蒙诺索夫也绝非个案,因为“作家们(一如另一些门类的艺术活动家)的创作主动性受到限制,在相当大程度上被那些已定型的体裁上与风格上的要求(规范、典律)的束缚。”[31](69)所以“文体三品说”将为数不多的几个体裁划归入高、中、低三级文体内,其文体(стиль)并非个人情感、意志的表达,而是对帝皇霸业、将相战功、拜神敬天等主题的集体意识写照,托马舍夫斯基(Б.В.Томашевский)对此现象的评价可谓恰到好处:“在我们这个时代,文体是反映说话者在某些情况下的独有个性。这种个性在18世纪完全被否认。18世纪的人们只认‘高级文体’、‘中级文体’和‘低级文体’。对他们而言,文体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一种文体应贯穿于整部作品。”[13](39)足见“文体三品说”影响之大。在同一著述中托马舍夫斯基还论及“文体三品说”对创作过程的影响:“古典主义诗人满足于将读者带入某个体裁所规定的文体所具有的氛围之中,在这一固定的模板氛围中展开主题;只是换些色彩相同、意义不同的词汇而已。”[13](63)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机械性、模板化特点。这也影响到了文本接受,如,吟唱颂诗是宫廷大典盛会必备节目,宫体诗人们每逢大事必写颂诗,不仅内容相似,且套路雷同,若省去标题几乎无法识别罗蒙诺索夫1739年给安娜一世与1746年给伊丽莎白一世所写的颂诗。所以为便于区分不得不将创作年份作为颂诗题目的要件。再如,《疯狂的罗兰》(Неистовый Роланд)的译者指出:“与词汇混杂的低级、中级文体作品相比,反映崇高思想的作品更易于翻译。”[27](201)可见,“文体三品说”对古典主义文学创作和接受均产生很大影响,发挥了规范诗学功能。
    其三,古典主义规范诗学“文体三品说”塑造了充满诗性的俄罗斯文艺语言。“文体三品说”不仅消除了俄语中古斯拉夫宗教词语与口头俗语词对立的二语现象,还塑造了充满诗性的俄语文学语言——高级文体词汇(或“雅词”)。这一类词主要是“文体三品说”中的第一、二类词汇,常用于以颂诗、英雄史诗和悲剧等体裁为代表的高级文体内。现代词典中一般标注为〈雅〉、〈旧〉、〈古〉、〈诗〉,如,чело〈雅,转,古〉(额头),око〈旧、诗〉(眼睛),десница〈旧,雅〉(右手),старец〈雅、旧〉(老者),перст〈旧,诗,讽〉(手指);某些词组也应惯用于高级文体而获得了崇高修辞色彩:бряцать оружием(耀武扬威),со щитом вернуться(凯旋而归),восстать из руин(从废墟中恢复,重建),поднять знамя чего(高举……旗帜),вложить меч в ножны(结束战争),пасть смертью храбрых(英勇牺牲)等;又如,所指为恶的词也因此获得了崇高色彩:лихолете〈旧、雅〉(慌乱年代),проклясть〈雅〉诅咒,козни〈雅〉(诡计),бич〈转、雅〉(灾难),полон〈旧、民诗、雅〉(战俘)等;再如,直义指普通事物,但转义却获得了雅色彩,如,дитя(本义为“小孩”,转义为“产物”),жажда(本义为“渴”,转义为“渴求”),двигатель(本义为“发动机”,转义为“动力,推动力”),столп(本义为“柱子、柱形物”,转义为“砥柱(指人)”)等。此类词汇是“文体三品说”留给俄语的宝贵遗产,常用于诗歌中,在普希金、莱蒙托夫、阿赫玛托娃、勃洛克等“黄金”、“白银”时代诗人作品中仍十分活跃,如在勃洛克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以下高级文体词汇:
    
    此类高级语体词能营造古朴氛围,为诗歌创造古雅之美。巴赫金指出,“任何一个新的语言现象(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如果不经过体裁的和修辞的漫长而复杂的考验与加工,都不能进入到话语体系之中。”[29](第四卷,147)因此,没有“文体三品说”及其规范下的古典主义文学高级文体,雅词便难以进入俄语“宝库”,也不可能成为俄语文艺语言中诗性十足的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